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9 > 第二期
第二期
董乐山先生学术讨论会侧记
作者:潘小松 来源: 时间:2015-06-16
董乐山先生学术讨论会侧记 潘小松 3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召开董乐山先生学术讨论会,来自美国所、日本所、 外文所、新华社、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单位的资深学者、董先生生前好友、亲属 等近30人参加了会议。 董乐山先生(1924-1999)是我国著名的美国问题专家、杰出的翻译家、优秀的文化随笔作 家,一生著译宏富。他主持翻译或独译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西行漫记》、《光荣与梦 想》等译作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的文化随笔集计有《译余废墨》、《边缘人语》、《文 化的误读》、《文化的休闲》等。董乐山先生晚年翻译出版的名作有《苏格拉底的审判》、 《基督的诱惑》和《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等。学术界、出版界对董乐山先生的译作评价很高 。《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说董乐山先生的选书有思想性,不单纯为翻译而翻译,董译有 启蒙作用。作家王蒙说董乐山的翻译作品得风气之先、开国人眼界。 美国所陶文钊副所长在开场致词中说《第三帝国的兴亡》、《光荣与梦想》这种文采斐然的 译作曾在历经文革浩劫的中国知识界造成很大的影响,《西行漫记》对他关于中美关系史的 研究工作帮助颇多。董乐山工作勤恳、兢兢业业,他的有关美国历史、文学、社会文化作品 的翻译,正如所有杰出的翻译家所作出的贡献那样,“功不在大禹之下”。董乐山先生在学 术上的追求是一贯的,他有着科学、严谨的学风。我们今天纪念董乐山先生的最好的作法是 把董乐山先生的人品、学风和学术成果发扬光大。 美国研究所梅绍武先生说,董乐山一生做了很多事。他经历坎坷,被耽误了二十年,文革后 才又拿起笔来,晚年写了许多关于美国文化的随笔,编了《美国社会知识辞典》。在《马克 思与世界文学》一书中,董先生承担翻译最难的一部分,并且译得很认真。书中出现马恩著 作引言,他本可照搬《马恩全集》中译本的,但他觉得中文本与英文本有些地方有出入,就 坚持按原文译,另加注解,提出商榷。董译《苏格拉底的审判》、《基督的诱惑》都很艰深 ,不了解希腊社会政治制度、哲学、民主思想,对宗教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圣经》不甚熟 悉,则没法完美地将它们翻译出来。现在的中文本《圣经》错误很多,他就加小注自译,并 呼 吁宗教界组织人重新翻译《圣经》。董先生在翻译和学术上都有自己的见解。如果健康允许 ,天假以年,他是能留下更多遗产的。 资中筠先生说一个真正的翻译家必须是学者。董乐山先生作为翻译家是名副其实的。他的中 、英文都不是一般地好。董先生学术造诣高,有思想且思想一贯,这一贯即人文精神。他年 轻时追求进步,参加左翼运动,后来却成了右派,他的一生是我们时代的缩影,是人文知识 分子遭遇的缩影。年轻时崭露头角,最好的年华未被利用,最后几年发挥了作用,60岁以后 做了大量工作,出了很多成果。这本该值得骄傲,却不乏悲剧色彩。董先生一贯的追求没变 ,他的才华、治学精神都是我们敬仰的。年轻人不要浪费还有的机会,学习他的精神,这便 是最好的追思。 会上,来自社科院美国所、外文所的学者杨达洲、霍世亮、钱满素、曹德谦等先生,董乐山 的弟弟董名山,原新华社参编部沈毓强、刘炳章等先生的发言都高度赞扬了董乐山先生的爱 国心。董先生从初中起就参加抗日救国运动,青年时追求真理。他有机会出国工作,但却坚 持留在祖国服务,“我的事业在祖国”。他关心国家大事,痛恨贪官污吏。他谦虚、思想活 跃,有反思精神,对青年人很关心。无论是原新华社参编部的同事,还是社科院的同事,对 董乐山先生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乐山虽然去了,他的文字永存;他对美国学研究的贡献,永存学术界、知识界。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