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7 > 第三期
第三期
关于美国外贸逆差与外贸地位的思考
作者:宋玉华、吕华君 来源: 时间:2015-06-16
《美国研究》1997年第3期 关于美国外贸逆差与外贸地位的思考 宋玉华、吕华君 【注释】宋玉华:浙江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吕华君:浙江大学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注尾】 战后美国的对外贸易1971年首次出现逆差,70年代中期后逆差规模持续扩 大,到80年代中,逆差激增达峰值,此后外贸逆差有所回落,90年代中又有 所扩大。巨额的外贸逆差,成为困扰美国政府的棘手问题和美国外贸政策的首要 课题和决策依据,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和国际贸易磨擦的主要原 因。外贸逆差也因此成为美国最敏感的一个问题,每当商务部公布美国与贸易伙 伴的月度、季度贸易逆差之后,就会产生一阵不小的恐慌和贸易保护的呼声,随 之而来的则是某些双边贸易关系的紧张和磨擦的加剧。有鉴于此,关于美国外贸 逆差的正本清源和美国外贸地位的正确估价,已成为美国和世界经贸关系中一个 亟待取得共识的问题。 一、 美国商品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 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 关于美国外贸逆差的发展及出现巨额逆差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因素来分析。一 方面是短期因素即暂时性因素,如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等(如两次能源危机之 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外贸逆差的持续扩大,里根政府时期紧缩经济政策 导致的美元高汇价以及80年代美国经济的周期扩展之于80年代中下期外贸逆 差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长期因素,也即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前者 是在一段特定时间内起作用的因素,后者则是贯穿于美国外贸地位演进进程的, 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关于美国外贸逆差与外贸地位的思考 美国研究 (一)战后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国际分工深化的长期结构性因素 这是贯穿于美国外贸逆差演进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经济因素。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 蓬勃发展,使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出现了世界规模的 产业结构调整,引致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即各产业部门 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调整和重新定位。由此导致战后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 发展和深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成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 深化的主力军。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多种垄断优势,以发达国家主要是加 拿大、英国、原联邦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及日本为主要投资对象国,投资 部门以制造业为主,在70和80年代,占总投资额的40%以上 〔1〕 ,包括汽车、橡胶、化工、电子计算机,精密机械和科学仪器制造及 耐用消费品等行业。随着70年代后其他发达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大, 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日益深化,产业内分工成为主要分工形式,发达国家之 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投资,将劳动密 集型、资源、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及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如食品 加工、纺织服装、钟表等轻工业部门及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水泥、塑料 和石化、造船、通用机械等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原有 的垂直分工体系外日益建立起水平分工体系,结果是使之相互间的商品贸易规模 迅速扩大。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模式的发展突出反映在美国外贸逆差的商品结构与地区结构的 变化中。构成美国外贸巨额逆差的主要是矿物燃料和制成品的入超。矿物燃料的 入超是美国外贸逆差中最大的一组产品,主要包括原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等, 这三项产品三年中的贸易入超均在450亿美元以上,1990年竟高达578亿美元。1 989-1991三年矿物燃料的净进口分别占美国商品进出口总差 额的38.99%、51.54%和63.91%〔2〕。 其次是制成品贸易的巨额入超。制成品中出现逆差最大的几大类商品依次是: 1.运输工具及零部件,包括各种轿车、卡车及零部件和摩托车、自行车等,三 年的净交易差额为444.3亿、429.6亿和396.8亿美元。 2.轻工类产品,主要有下述几大项,如服装、鞋类、玩具、游戏机、运动用品 、家具及零部件、旅游用品、钟表及零部件等。轻工类产品的贸易差额分别为5 24亿、543.8亿及499.2亿美元。 3.机电类产品,主要有电动机械、金属加工机械等,三年中贸易逆差分别为: 99.7亿、77.35亿、72.9亿美元。 4.技术含量高或高附加价值产品,如通讯设备、ADP设备和办公室用机械、 光学制品和照相器材等。上述三年中这六种产品的贸易逆差为185.5亿、1 66.2亿、191.1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外贸中有大量出超的制成品,主要是技术密集度高的产品,如仅 飞机一项1991年即创造高达207亿美元的顺差,飞机零部件每年创造58 -62亿多美元的顺差,专用仪器和专用工业机械1991年分别创造67.3 亿和56.5亿美元的顺差。美国出口中再一大类出超产品是各种化工产品特别 是精细化工产品,计有化妆品、染料助剂、化学药品、无机和有机化工品、化学 塑料及化肥系列化学品等,这一大类产品的贸易顺差总和为180亿美元。此外 ,还有制造业的拳头产品,如宇宙飞船、通用工业机械等。 美国的农产品进出口情况比较特殊。美国既是各种主要谷物如小麦、玉米及动物 饲料、棉花等商品的大宗卖者,又是可可、糖、活动物、鱼及制品及其他农产品 的大宗买者,但美国仍能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三年中分别为192.8亿、1 63.8亿、162.9亿美元。 美国对外贸易还有一个常为人忽视却十分可观的项目是美国的再出口。再出口的 商品中主要有制成品、农产品、矿物燃料等,这三年中创汇分别达162.8亿、 185.2亿和210.1亿美元。尤其是制成品的再出口,1991年达19 5.3亿美元的规模。 上述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别是外贸逆差商品构成的分析,有力地说明了战后 美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国内制造业不断高级、轻型化,农业不断自动化、化 学化、工厂化,从而以这种新型的产业结构参与国际分工。这是影响外贸收支状 况的基本因素和长期因素,因而成为商品外贸逆差的主要成因。 美国外贸逆差的地区结构或地理方向也是有力佐证。在美国的外贸逆差的分布表 中,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美国外贸逆差的地区分布状况是发达国家对美贸易 顺差占美贸易逆差的60%-65%,发展中国家占35%-40%。这种情况 表明,美国参与国际分工已达到较深的程度,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和资 源性产品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已逐步成为美国消费资料和特有资源的主要供应地, 并成为美国制成品的主要吸纳地。由此,美国的商品出口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 额显著提高,从1970年的29%上升到1995年的41%〔3〕。 (二)国际竞争因素 随着科技革命特别是电子和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各国间激烈的科技竞争和市场 争夺必然会导致比较优势在国际间的转移,以致在国际市场上,垄断因素的作用 相对减弱,而竞争因素的作用相对增强。这就使得美国在战后初期拥有的许多传 统优势产品遇到来自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挑战,甚至遇到来自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强有力的竞争。面对产业优势的动态变化,各国纷纷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创造优势产业,保护和改造丧失优势的产业或劣势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 谁的应变意识强,调整决策准,付诸行动快,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而在这方面,美国确实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认知和行动过程,即是说,美国竞争 力的相对下降确实是美国外贸出现巨额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问题首先出在美 国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或超前意识,却是反应迟钝、滞后,应 变和调整决策慢于其竞争对手。 自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下降进入缓慢增长,按人时 产出率衡量,美国劳动生产率在1948-1966年增长3.3%,1967 -1973年增长2.1%,1973-1977年增长12%〔4〕, 使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应下降。 在以人时产出表示的劳动生产率11国的国际比较中,美国在1960-197 3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缓慢,低于其余10个发达国家,居倒数第一位 ,整个70年代维持低速增长,到80年代初经济步入扩展期后,劳动生产率增 长率才相对上升。所以,从1973-1990年,每年平均增长2.5%,在 11国位次中上升为第8位。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处于相对较高水 平,在11国的国际比较中,1970年美国居第二,仅次于比利时,1980 年曾下降为倒数第二位,但1985年又回到11国中的第二位〔5〕。美 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相对缓慢和单位劳动生产成本的相对居高,使美国的国际竞 争力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上述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或丧失竞争优势的情况,特别表现在钢铁业 、汽车业、制鞋业和纺织品、服装业等四大行业,也是美国政府一再致力于寻求 各种措施实行保护的行业。据美国国会预算局1987年初的一份研究报告称, 这些行业面临的困难即国际竞争力的下降源自国内成本较高,但钢铁业则是由于 国内消费不断下降这个重要因素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70年代到80年 代中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集中反映在一些产品进口渗入率的不断提高上 。 (三)政府的政策与法律因素 在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政府对出口重视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国 内市场容量大,经济自给率高,出口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如1950 年出口额/GDP仅为3.6%,到1980年虽增长到8.6%,但与其他发 达国家比较起来还偏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战后长时期内,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 上有较高声誉,因此政府对出口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并未给予十分重视,扶持 与鼓励政策不力。如政府补贴出口的水平,出口免税优惠及政府提供的出口信贷 数额等都低于他国。此外,美国国内的某些法律规定不利于美国的出口。政策和 法律因素对美国外贸逆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 美国商品的竞争优势因而削弱了其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其本身对出口起了一 定的抑制作用。 关于如何评价美国政府政策和法规对出口的抑制作用问题,作为美国华盛顿国际 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项目,曾经作过长时期的酝酿,多位学者对于美国这类贸 易壁垒的影响作了广泛的研究。美国学者戴维·里查德森在其著作《评估美国的 出口制约因素》中,对影响出口的美国自身微观政策障碍作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作者指出,这类由于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形成的出口制约因素(XDS, Export Disincentives)主要有:1.出口管制。这是最古老的以及从数量上说最重要的 美国XDS。2.官方出口促销和资助的乏力。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机构以出口信 贷为形式提供官方资金支持,如美国进出口银行,农业部和国防部以及小企业局 所提供的官方资助。但是总的说来,美国出口商及许多评论家发现美国对出口的 官方资金支持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资金支持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美国竞争力政策 委员会的结论是具代表性的:美国的出口信贷计划对美国总出口的支持不到5% ,与此相对照的是,日本的出口信贷计划支持了其出口的49%,意大利为11 %,法国为10%,英国为8%,德国为6%。 官方的出口促销通常被包括在资金支持中,但仍然包括一系列非官方的、联网、 营销以及有意识的培育计划以促进一国出口。美国拥有一整套的这类计划,但通 常很小并很少与各个部门和机构合作。美国总会计署1992年作了详细描述, 并提供了一些国家比较情况,美国用于出口促销的支出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 表1西方大国官方出口促销支出比较 国家 1990年为1000美元的非农产品出口的出口促销支出(US$) 法国1.99 意大利1.71 联合王国1.62 美国0.95 德国0.22 资料来源:David Richardson Sizing up U.S. Export Disincentiv es (Washington D.C., 1993), p.41. 3.限制需求的XDS(Demand-Constricting XDS),主要指那些缩减或阻碍出口需 求或者增加满足出口需求负担的因素。最极端的例子是出口禁运,即禁止对一个 特殊消费国家的出口销售。最重要的美国出口禁运是对外国的政策制裁。例如, 目前,不允许美国对利比亚或北朝鲜出口销售,以及对古巴、伊拉克和塞尔维亚 十分有限的出口。 4.增加成本的XDS(Cost-Inflicting XDS)主要指那些会使出口成本提高的 XDS。这些XDS提高了美国公司比其竞争对手相比的出口成本,如一些公司须设立专 门部门来做出口许可证的申请、监督、记录等工作,因而要比其竞争对手多支出 相当一批行政费用〔6〕。 二、 如何认识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 美国的巨额外贸逆差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和美国政府外贸政策要解 决的首要课题和决策依据。然而我认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美国的外贸逆差 ,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将会对政策取向起着误导作用。 (一)必须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美国的巨额外贸逆差 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对美国的巨额外贸逆差问题已不宜完全就 事论事地认识,而应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这个新的视角就是用经济生活 的国际化或全球化这一经济规律来说明和认识各国特别是美国的外贸逆差问题。 应该说,美国的外贸逆差是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乎规 律的产物。对美国这样一个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需求量巨大的经济大国来说,维 持一定的外贸逆差无论对美国还是对其他国家来说,与其说是问题,毋宁说是十分 自然和必要的。 美国的外贸逆差是美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不可避免的现象。近20年来,美国经 济及整个世界经济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国际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 平,表现在国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规模巨大并形成长期趋势,国际直接投资已达 前所未有水平。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的 统计,4万多家跨国公司母公司所属的外国分公司达25万家,到1995年底 ,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约为26360亿美元,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 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多〔7〕。如1994年销售额已达5.2万亿美元 ,超过当年全球4.09万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额。同时,数以万亿计的短期资金 在跨国界流动,全世界外汇交易市场的日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左右,而198 9年为6200亿美元。据国际货币资金组织统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 期银行储蓄和其他银行证券至少有7.2万亿美元,约等于全世界年经济产出的 20%〔8〕。国际间商品与服务和流通也达空前规模,WTO最新公布的 1995年世界贸易报告显示,1995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突破5万亿美元 大关,出口总额为50200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了19%(实际增长率为8%),1996年将 再增长7%〔9〕。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原高度内需主导型的美国经 济发生的变化最为深刻。这种变化指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看,美国经济都加速地国际化了。 这突出表现在它与世界商品、劳务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依存迅速加深了。可以用几 个指标来说明: 1.美国商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占总体经济的比重显著增加。1959 -1993年,商品进出口总额从318亿美元增加为10459.8亿美元, 增长了32倍,年平均增长10.8%,分别占当年GDP的6.43%和16 .4%。 2.美国对外贸易商品构成中,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规模巨大,服务的进出口规 模从1959年的112亿美元扩大为1993年的3179.1亿美元,增长 了35.23倍,年平均增长10.3%。 3.美国商品和劳务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按不变美元(1987 年美元)计算,1959年为8.77%,1970年为1244%,197 5年为13.74%,1980年为16.16%,1985年为1974%, 1988-1990年分别为20.08%,20.97%和21.75%,1 992年为21.19%,1993年进一步上升为21.39%。上述数字说 明,80年代末以来,美国商品和劳务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持续 占20%以上。特别是近3年来,美国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出口增长了20%,1 995年总进出口额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3%〔10〕。 4.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战后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 随着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的迅速扩大,美国原有的国际投资地位 有较大变化。尤其是在进入80年代以后相对地位有所下降,逐步从世界最大债权 国变为最大债务国。这是就帐面价值而言。但从历史价值基础统计,情况则显著 不同。美国商务部的经济统计署经济分析局在国际投资地位的统计中使用三种统 计数据,即当期成本(Current cost),过去成本(Historical Cost)和市场价值 (Market Value),以便科学、准确地判断美国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这些统计指 标与数据为我们考察美国的国际投资地位的相对变化提供了比较科学可靠的数据 。 表2显示,从总体上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地位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相对 下降,美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对国外在美国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之比从80年 代初的1.67逐步下降至80年代末的1.035,前者仅比后者多3.5% ,但此后比率又有逐步上升之势,到1993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比外 国在美的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多23.2%。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直接投资国 ,也是最大的直接投资吸纳国。日本贸易振兴会根据IMF的统计数字推算,1 995年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比上一年增长了28.3%,为3174亿美元 ,首次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首位,为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75.4%,占世界总投资额的33.35%,为居第二位的英国403亿美元 的2.37倍;美国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为6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 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1913%,为居第二位的中国377亿美元的1.6 倍〔11〕。美国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大规模交叉渗透,突出地表明美国经济 与世界经济在更高程度上的融合。 5.在美国与外国相互间直接投资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美国与国外的要素收支规 模也迅速扩大,按1992年美元计,从1959年的283亿美元增长到19 94年的3123亿美元,增长了11倍〔12〕。美国与国外高达数千亿 美元的要素收支规模进一步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国际化规模。 表2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地位和外国对美直接 投资地位 (基于历史成本) 年份美国海外直接投资地位(A)外国在美直接投资地位(B)A/B 19822077521246771.677 19832072031370611.512 19842114861645891.285 19852302501846151.247 19862598002204141.179 19873143072633941.193 19883358933147541.067 19893817813689241.035 19904305213949111.090 1991467844r 4187801.117 1992498991r 4256361.172 1993548644p 4452681.232 r.经修正数p.初步数字 资料来源:Se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June 1994, p.72. 美国经济的加速国际化,表明美国经济更加深入地参加和利用了国际分工,更好 地在国际经济中扬长避短。这势必导致美国在大量出口的同时需要大量进口。所 以美国对外贸易出现较大逆差是很自然的现象。1996年12月30日美国《 商业周刊》载文分析了美国出现的这种“新经济”,认为市场全球化和信息革命 使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结构调整,这一调整始于80年代初,并于最近 几年加速,这使得在过去相对来说不太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额现在占GDP的26 %〔13〕。 (二)从经济国际化的视角看美国外贸收支的真实情况 如前所述,美国的外贸逆差从商品结构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资源性逆差 ,二是补充性逆差。美国从中东、非洲和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的资源,特别是矿物 燃料如原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等及各种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这些商品进口造 成的逆差即是资源性逆差,美国经济中每年资源消耗约占世界资源总产量的30 %〔14〕。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成产品,如各种轻工产品、纺织服装的进 口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机电产品的进口弥补了美国产业结构逐步高技术化造成 的国内市场缺口,满足了美国大众对基本消费品和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 求,这类商品进口是对美国社会再生产的必要补充,由此造成的逆差可称为补充 性逆差〔15〕。这两大类商品源源不断进入美国市场,已构成美国经济发 展和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当然,美国外贸逆差还来自一些技术密集 型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是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计算机、日用电子 产品等。这是由技术与产品的多样化差异化、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各国产业结构和 竞争力的差异等原因所造成,也不宜用竞争力差一个原因来说明。 此外,随着美国经济的国际化,美国外贸逆差的主体构成也出现了极其复杂的情 况。从事美国进出口贸易的不仅有生产基地主要在美国的公司而且有生产基地主 要在国外的公司,按其母公司所在国来区分,有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也 有外国跨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外国在美子公司与其母公司或母国或其他跨国公 司的进口和出口构成美国的进口和出口,美在国外子公司与美国或其他跨国公司 在美国子公司的出口和进口则构成美国的进口和出口。据统计,所有经合组织成 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这类商品贸易构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生产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仅仅用一 国关境为界的贸易统计方法所得到的一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情况已不能完全 真正地表示一国外贸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了。一国的外贸顺差可能源自外国在本 国的子公司的大量出口,一国的外贸逆差又可能源自本国在国外子公司的返销, 如美国耐克公司在中国的广东、福建等地投资建设的子公司所生产的耐克运动鞋 有90%以上返销美国市场。因此考察一国的外贸收支及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一国与他国的 贸易状况的真实情况,至少须考察三个指标的对比关系:一是该国在 国外的子公司在对本国的出口数字与外国在本国的子公司从本国的出口数字的对比;二是该 国在国外的子公司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及东道国在该国子公司在该国的市场份额 的对比情况;三是该国在国外子公司在东道国及其国家的销售额及外国在该国的 子公司在该国的销售额的对比情况。当然由于统计环节上的困难和统计资料的滞 后,要得到这些指标对比的精确数字是不易的。这里只是提出了考察和认识一国 尤其是像美国这样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的国家的外贸收支的一种新的视角或新 的思路。事实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对国际经济关 系提出了新挑战,赋予收支平衡表以新的内涵。联合国贸发会议《1994年投 资报告》在附录3.2中指出:“收支平衡帐户设计成记录不同国家居民之间的 交易,从传统的角度看,这些帐户记录着他们国家所有的国外分支机构的跨国界 贸易及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但并不记载外国分支机构在其所在国家的销售量和购 买量。然而,随着一体化国际生产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越来越有必要增加收支 平衡帐户的会计结构,以便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的跨国公司活动的情况,表明国际 市场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是通过当地建立的外国分支机构进行的,而不是传统意义 的居民和非居民的交易来进行的。”报告列举了为满足这种需要和补充标准的收 支平衡帐户,最近出现的一些提案,如美国全国科学研究院和英国经济学家迪安 尼·朱利叶斯提出的以所有权为基础的方法,以及美国商务部提出的以居住为基 础的统计方法。按上述三种不同的收支平衡表结构和传统结构下美国国际经济活 动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1991年在不同结构下美国国际经济活动的比较 项目居住为基础的结构所有权为基础的结构 跨国境的商品 和劳务贸易 (传统的收支 平衡结构) 另一种居住为 基础方法,包括 跨国境贸易和分 支机构的净销售 全国科学 研究院提案 朱利叶斯 提案 美国向国 外的销售5816328162523 美国从国 外的购买 差额609 -28608 24652 1642499 24 资料来源:《世界投资报告1994年》。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 5年版,第223页。 如上表所显示,按全国科学研究院以净销售方法提案,1991年美国有164 0亿美元的顺差,而按另两种提案,当年美国有240亿美元的顺差。总之,传 统的贸易统计帐户已不能完整地反映美国外贸易收支的真实情况。这种情况已引 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近期的《商业周刊》也载文指出,自1994年以来, 美国跨国公司所属的国外分公司创造了1.5万亿美元的生产和销售,并未包括 在出口统计数字中〔16〕。 (三)美国外贸逆差的利和弊 综合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美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对美国经济总体发展是有利有 弊的。其弊处自不待言,但人们常常忽视了有利之处。 首先,大量相对低价的日用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弥补了国内相关生产的不 足,提高了国内的总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并抑制了通货膨胀的重燃,使 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国内价格总水平降低,为政府实现低通 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消费者价格指数经过1980 和1981两年两位数(分别为13.5%和10.3%)的高峰后逐步下降, 近十几年来维持了较低的水平,以1982-84年为100,1995年为1 52.4,年平均增长幅度为4.36%〔17〕。1996年,通货膨胀 率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衡量为2.1%,这是3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且还 在降低〔18〕。这与经济的全球化和低价商品的进口有密切关系。 其次,如前所述,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利于美国扬长避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好处。中美间的分 工和贸易关系即为典型例子。最近,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普雷斯托维兹指出 ,“我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除纺织业外,主要发生在那些我们已不再生产同类产 品的工业部门。”〔19〕 此外,美国每年高达6000-7000多亿美元的商品进口为其他发达国家和 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整个世 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使美国得以继续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第一 大国地位。 三、 恰当地评价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战后初期,美国以其世界市场的主要供应者和各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吸纳地的身份 确立起它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并借此维持了战后25年的持续贸易顺差。 1971年,美国出现20亿美元的外贸逆差,并从此改变了美国长期顺差的外 贸收支格局。从80年代初开始,外贸逆差显著扩大。伴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 地位相对下降问题的讨论,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问题也显得十分突出。笔者 认为,讨论这个问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的商品贸易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份额相对稳定,并呈增长势头 80年代以来,美国在对外贸易收支逆差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商品贸易在国际贸 易中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这与战后30年美国占国际贸易份额的相对下降 明显不同。 美国商品出口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974年为325%,到1980 年降为10.8%,略高于前西德。但在80年代以来的15年里,美国商品出 口在世界商品出口中的比重大体维持在11-12%之间,显示美国经过较长时 间的结构性调整,其商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已基本稳定,并呈现出增长的 势头。 表3主要国家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 年代 国家1979- 19831984- 1988198 9199019911992 美国11.611.112.011.512.412.3 加拿大3.74.34.03.73.73.7 法国5.65.75.96.36.46.5 德国9.610.811.211.911.811.8 日本7.29.39.18.49.29.3 联合王国5.35.15.05.45.45.2 资料来源:American Business, May 1994. (二)美国的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独占鳌头,持续领先 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结构特别是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推动了 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也日益提高,80年代已 达1/3以上。 在迅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中,美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美国经济中服务业 的不断扩大及在国外的不断扩展,自1980年以来,美国服务贸易逐年扩大, 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国,又是服务贸易的最大进口国,并成为服务贸易 的最大盈余国。到1994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已达3032亿美元,占全美 对外贸易总额的21.92%,占当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1198亿美 元的15.52%〔20〕。 美国服务贸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近几年来,服务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服务 进口的增长速度。1989-1992年,美国服务出口额分别高达1364、 1590、1751和1920亿美元,而服务进口分别为1026、1181 、1201和1230亿美元。1993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额分别为 1868和1311亿美元〔21〕,其中,企业服务出口1740亿美元 ,进口1160亿美元。因此,美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况,1992年顺 差高达690亿美元。美国服务贸易的巨额顺差在相当程度上缓和了同期美国对 外商品贸易的巨额逆差,减少了外贸逆差规模。为了完整、全面地反映美国国际 交易的情况,美国商务部从1994年起在外贸收支逆差中计入服务贸易收支状 况,以准确地显示美国外贸逆差的真实情况。当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为166 2.87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为581.78亿美元,所以总贸易逆差为10 81.09亿美元〔22〕。 美国服务贸易的再一个特点是,服务出口在总出口额中所占比重高于其他主要国 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如1990年,美服务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25%,而全世 界的服务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0%。1992年美服务出口占总出口比重上升为 32.5%〔23〕。美国服务业主要包括24个部门,根据1991年统 计,按出口收入高低依次为:旅游、旅客票费、港口服务、货物运输、教育、金融 服务、电讯、工业加工费、安装维修、保险、影像出租、电脑数据加工、建筑工 程、广播书籍及其他版权、法律服务、其他运输、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公关、研 究与开发测试、工业设计工程、数据库及信息、培训、广告、审计会计。 据美国政府及企业界预测,美服务出口在2000年前将呈持续增长趋势。有关 经济学家预测,美国服务出口潜力巨大,如国外服务市场准入问题解决,外国对 美服务的需求将显著增加,到2000年,美服务贸易顺差将会翻两番,高达2 000亿美元。 (三)决定美国国际竞争力从而影响外贸收支的长期的基本经济因素,已经发生 了有利于美国的相对变化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难以定义和测量的概念。美国政府使用了三个表示或衡量国际 竞争力的指标:一是单位劳动成本指标的相对变化,用以表明使用美国劳动力生 产商品的相关成本竞争力;二是制造业出口商品的相关平均单位价值的相对变化 ,用来表示美国出口商品的相关价格竞争力变化;第三是实际汇率变化,这是将 名义汇率对国内外相关消费者价格指数作相应调整后的汇率变化,因此它可用来 广泛地表示货币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24〕。由于70 年代末特别是80年代的企业重组、“减肥”及制造业的高技术化等多方面原因 ,美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单位劳动 成本却增长较快,甚至在大幅度增长,如西欧大国在80年代末都以20%左右 的速度激增,因此,美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指数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80年代后 三年竟居于11国的最后位次,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对较快。其结果 是所有这三个测定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在经过了80年代中期的高峰后都大大 地改善了,1979-85年,以美元计算的单位劳动成本增长率,美国高于德 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丹麦、比利时、瑞典、荷兰等10个 国家;而在1985-93年间,美国则低于所有这10个国家。以1982年 为100,1993年美国单位劳动成本仅116.1,而德国为200.8, 日本为2239,法国为157.8〔25〕。美国相关成本的相对低廉 加上劳动生产率指数的较高水平,使美国制造业从总体上说来仍具有较大的价格 优势,借以维持相对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在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方面,美国仍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美国仍是当今世界超级科技强国,具有很强的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因而在高科 技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因此美国在高技术产品诸如高级材料、航空航 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柔性制造系统、信息和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 、光电子技术产品及武器等的出口总额高于进口总额,维持了持续200-30 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例如1996年美国波音公司在100座以上喷气式飞 机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即高达64%〔26〕。 表41990-1994年美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 (10亿美元) 年份出口总进口贸易差额 199093.459.334.1 1992100.063.136.9 1992105.171.833.3 1993108.481.227.2 1994120.898.422.4 资料来源:根据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199 5年第816页资料计算。 总之,随着美国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和一些弱势产业竞争力的恢 复(如美国的汽车工业的整体优化,使美国重振汽车王国雄风),特别是美国 在高科技领域的强势地位,及其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及技术转让等有广阔发展 前景的领域中具有的竞争优势,都是美国维持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因此 ,从较长时期看,美国将具有良好的出口前景,并继续保持其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地位。 注释: 〔1〕陈继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年8月版,第15页。 〔2〕根据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2资料计算。 〔3〕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1996, p.225. 〔4〕据〔美〕坎贝尔·R·麦克康奈尔计算。 〔5〕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2, p.842, No.1394. 〔6〕〔美〕David Richardson, Sizing up U.S.Export Disincentive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Dupout Circle, NW Washington D.C. 20036-1207, 1993), pp.34-46. 〔7〕〔9〕《国际商报》1996年4月4日。 〔8〕USA Today, March 24, 1995. 〔10〕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1996, p.225. 〔11〕时事社东京12月24日电,转引自《参考消息》1996年12月2 6日第4版。 〔12〕根据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1992年第303页资料计 算(国外要素收入指由美国居民取自国外的利息和红利收入及美国公司的国外 子公司的再投资收益,向国外的要素支付指外国人取自美国的利息,红利和外国 公司的美国子公司的再投资收益,见该页表注)。 〔13〕〔16〕〔18〕Business Week,1996年12月30日文,转 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1月12日。 〔14〕《经济影响》1984年2月,第15页,转引自洪君彦主编:《当代 美国经济》第43页。 〔15〕《国际贸易》1993年4月。 〔17〕根据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1996,第346页资 料计算。 〔19〕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Dec.23, 1996.转引自《国际商报》1 996年12月19日。 〔20〕〔22〕根据《国际商报》1996年4月4日资料计算。 〔21〕Se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May 1994. 〔23〕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外贸调研》1993年10月25日。 〔24〕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1992, p.276. 〔25〕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5, p.866, No.1396. 〔26〕美联社西雅图1997年1月7日电,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 1月12日。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