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7 > 第三期
第三期
新书架
作者:杨玉圣等 来源: 时间:2015-06-16
○新书架 《美国经济中的外国投资》宿景祥著。北京·时事出版社199 5年1月第1版。除“前言”、“主要参考书目”外,计6章,正文218页。全书共 18.1万字。 本书探讨当前美国的债务国地位、美国政府的外资政策、80年代以来外国对美 国的直接投资及其影响。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樊亢、戎殿新 主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除“引言”、附录(美国家庭农 场劳动和生活实录等)外,分7章,正文383页。全书共34万字。除主编外 ,撰稿人还有王春法等。 这是一部探讨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的专著,主要考察美国公共、私人、 集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的背景、过程、组织结构及运作体制,如农业教 育-科研-推广体系、农业合作社等。作者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含 义是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上由农民 直接承担的农业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独立 的新兴涉农经济部门;这些部门同农业生产部门通过商品交换相联系,其中有不 少通过合同与其他组织形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同农业生产结成了稳定的相互 依赖关系,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引言)发达、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美 国农业推向了高度现代化,它使得以采用日新月异的科技,“赋予了美国现代化 农业以强有力的生命线”,促使农业细密分工、专业化、高效率,确立了以市场 为导向的农业再生产机制,加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甚至可以说 ,如果没有发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就没有美国农业的现代化”。本书系中 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李道揆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9月第1版(1992年2月第2次印刷)。除“前言”、“附录”外,1 5章,正文745页。全书共66.4万字。 作者李道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在这部系统阐述、分析美国政 治制度和政府实际运作的巨著中,作者对美国宪法与法制、美国的立法、司法和 行政体制、美国民主与公民的自由、权利等进行了重点研究,不失为“美国政治 研究的翘楚之作”(金灿荣语)。李氏认为,美国自独立后之能迅速成长为世界 第一工业大国、继而为超级大国、至今仍是世界上实力雄厚的国家,“除了其它 各种主客观原因外,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因素”(“前 言”)。本书曾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 奖。据悉,本书的修订版即将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杨玉圣供稿) Vernon W. Ruttan. United State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Policy: 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Foreign Economic Aid.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作者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书中对过去50年中美国对外援助计 划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发展,美国在多边贷款机 构、联合国以及其他援助性组织上的政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作者把二次大 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发展划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并以具体实例和数字阐述 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国内政治利益的不同所导致的对外援助政策的不同。在 众多研究美国对外援助历史及其发展变化的著作中,这是一本史料和数字十分丰 富的图书。但一些评论也指出,尽管作者对材料的收集和利用相当成功,但在许 多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漏洞。例如,在对外援助所需的财政规模上,作者所提出的 理想数字与政治上可行的实际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以致于他所精心绘制 的改革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纸上谈兵。 Nancy Bernkopt Tucker,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4. 作者曾在美国国务院中国科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任职,目前在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 历史系任教。本书是美国学术界少见的完全以研究美国同香港、台湾关系为主题 的著作。全书前八章论述美台关系,后两章讨论美国与香港关系。作者首先全面 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台关系的历史,以较大篇幅讨论了四、五十年代的美台关 系,包括史迪威事件、马歇尔使华、美蒋分裂等许多历史事件。对美国政府从战 后准备抛弃台湾,到出于反共考虑开始大力扶植台湾等美台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 进行了详细阐述。对60年代末美国对华政策转变为以中国大陆为主,到80年 代末开始以“人权外交”重新定义对华政策,在台湾问题上左右摇摆的历史演变 及其政治背景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一直在 奉行事实上的两个中国的政策,这是已被历任美国总统所接受的既定政策。书中 最后两章对美国与香港之间近半个世纪的交往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美国对英国 在香港的殖民政策所持的独立立场并未因美英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有所动摇。美国 对香港的需要主要是经济上的,它唯一关心的是自己在香港的投资利益。在结论 部分,作者认为美国与香港和台湾的关系已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会并 存。美国应根据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大中华经济圈”、台湾的未来地位等新 情况,调整对华政策,制定对应措施。 Jim Rohwer, Asia Rising. New York: Simen & Schuster, 1995. 作者曾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驻亚洲记者,现任美国第一波士顿公司香港分公 司主任兼经济分析师。作者认为,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持续增长的经济已成为2 0世纪末世纪经济的奇迹。它不仅为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 会和利润,而且还提供了经济之外的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 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美国不应把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视为威胁,而应视为一种 机会。作者认为,美国企业在进入亚洲市场方面始终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主要由 于美国企业融入亚洲文化特点的经营管理习惯的能力较强等。事实上,美国企业 从亚洲不断上升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已经并仍在获取巨大的利益。美国对亚洲经 济发展的真正担忧的是,如何维持一种“公平”的竞争规则,使美国产品继续保持 其以往的竞争力。书中还对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原因、现 状和前景逐一进行了论述,并对亚洲经济依赖美国到美国经济依赖亚洲的转变 过程进行了分析。 (高英东供稿) Mark Gerson, The Neoconservative Vision: From the Cold War to the Culture Wars. Madison: National Bk. Network, 1996. 本书被美国政治评论界认为是一部研究美国新保守主义运动的力作。作者以丰富 的第一手资料从个人、问题、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对新保守主义这个当 代美国政治思想和行为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尽管新保守 主义运动对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社会产生了事实上的巨大影响,但是,此前却几乎 没有一本全面的和资料丰富的权威性著作可以利用。本书或许填补了这个空白。 它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引起最大争议的方面是,作者认为,新保 守主义是正统的共和主义和共和体制优秀传统的真正体现。作者精心论证后得出 的结论是,新保守主义是一支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思想特征的力量。他声称, 新保守主义运动在美国将会蒸蒸日上而不会走向尽头。 David B. Kyvig, Explicit and Authentic Acts: Amending the U.S. Constitution, 1776-1995. Kansas: University of Kansas, 1 996. 这是一本研究美国宪法发展史的新作。作者以宪法修正案和修正案的发展进程为 线索,对美国二百多年的宪政历史、存在的争议、新的思潮与动向,以及未来的 前景等进行了评述和分析。书中以大量篇幅回顾了从1776年到现在美国在修 宪方面的成功与失败。对宪法修正案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提出了许多新的解 释。作者把修宪进程置于美国宪法政治的核心位置,反对其他一些历史学家对宪 法修正案的作用所持的贬低态度。本书从法律和政治的角度对构成美国政府主要 职能的基本法律要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评论家们指出,本书对于宪法的发展和 变化,对于宪法与美国政治的相互作用所作的独树一帜的阐述,将会对传统的宪法 学观点构成严重的挑战。 Richard Wuthnow, Poor Richard's Principle: Recovering the American Dream Through the Moral Dimension of Work, Business, and Mone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6. 普林斯敦大学宗教学教授沃思诺在书中指出,“美国梦”已陷入严重危机之中, 这样说不仅是由于经济状况的恶化,更主要的是由于支撑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正 在被逐渐瓦解。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社会各个不同种族、阶层的人士进 行了比较广泛的采访,力求掌握当今美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他对几十年来美国人 的工作和道德观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工人(或劳动者),对管理工人( 或劳动者)的政策,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家的社会作用等进行了考察。指出, 如今,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努力工作以求更大的物质回报已不再是一种为 家庭、社区、或宗教服务的手段之一,相反,物质回报本身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唯 一目标。作者认为,恢复那些曾使美国人创造过辉煌的传统的价值与道德观,才 可能重现“美国梦”。有关评论指出,虽然作者的观点过于理想化,但本书无疑 是一部观察美国经济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材料丰富的学术佳作。 William L.Van Deburg, Modern Black Nationalism: From Marcus Garvey to Louis Farrakha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本书收录了52篇历史文献,并以此为依据考察了美国黑人民族主义运动的历史 渊源和其在20世纪的发展。作者从分析这一运动的基础,它在争取“黑人权利 ”时代的主张,以及目前的发展倾向入手,对该运动的特点和理论上的争论进行 了系统的阐述。从书中提供的论文、讲话、采访、短论等不同形式的文献中,读 者可以了解到“自我认知”(self-definition)和“自主自觉”(self- deermination)是如何成为黑人民族主义运动的核心思想和使这一运动保持微型 机和活力的。本书不仅是一部观察当代黑人民族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行动纲领 和发展趋势的工具,而且它还是对威尔逊·摩西的《早期黑人民族主义》 (Calssical Black Nationalism: Fr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o Marcus Garver)和范德伯格的《巴比伦的新时期》(New Day in Babylon: The Black Power Movement and American Culture)这两部研究黑人问题的精典之作的重要 的补充。 Stanley Aronowitz, The Death and Rebirth of American Radicalism. Routledge: Routledge Press, 1996. 美国有左派吗?如果有的话,他们有前途吗?作者根据自己长期对工联主义,新 社会主义运动,文化与政治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危机所进行的研究,对此作出 了回答。书中指出,左派必须抛弃20世纪社会主义的信仰,转赂“激进民主” 的方向,否则,左派就没有出路。他指出在美国历史上,当左翼运动把社会改革 作为信仰,并同早期美国和欧洲激进主义传统相结合的时候,它曾有过辉煌发展 的一页。根据这一历史经验,作者断言,如果进步运动能够抵御“福利国家自由 主义”的侵害,接纳文化自由、群众政治试验、和工作场所民主等适应新的社会 现实的政治观念,那么它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些从比较纯粹的学术角 度对美国左翼运动的历史与未来的观察与阐述,在左翼运动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 。 David T.Courtwright, Violent Land: Single Men and Social disorder from the Frontier to the Inner C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对于美国的暴力这一目前引起巨大争论的热门话题来说,本书无疑是十分及时的 。作者从历史、社会、乃至生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美国暴力问题的起源和特点。尽 管暴力倾向在不同的种族和阶层当中的情形各异,但作者发现,12-28岁的 男性是美国暴力问题的主要责任者。这与戴维·布兰肯霍恩(David Blankenhorn)在《无父之美国》(Fatheriess America)一书中的结论不谋而合。 布兰肯霍恩指出,暴力行为在单身汉和那些失去父亲或家庭的青年中间出现的频 率最高。作者指出,美国的暴力行为在西进时期表现得最为严重,本世纪40和 50年代趋于缓和,90年代起再度猖獗。在分析了这一历史现象后作者指出, 暴力行为的起落与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显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控制暴力, 就必须维持家庭关系的稳定。尽管作者的这种“暴力学说”并无太多新意可言, 但其从性别和生理差异角度观察美国暴力问题独特视角,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 新的思路。 John C.Boger, & Judith W.Wegner, Race, Poverty, and American Citie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1996. 韦格纲和伯格是北卡罗莱纳大学查伯尔希尔分校法学院的正副院长。本书是19 93年北卡大学城市与地区计划系和查尔斯——雪莉基金联合发起的“种族、贫 困、和美国城市”研讨会的论文集。书中收录20多篇论文对目前美国城市面临 的主要问题及所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其内容包括:(1)美国应如 何制定一项全国性的城市政策;(2)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对教育、就业、和种族 关系的影响;(3)现行的福利、教育、和保健政策对不同种族的影响;(4) 新闻媒介对种族冲突的影响;(5)美国应如何对其城市政策进行调整。本书的 主要对象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书中收入的论文比较好地兼顾到了学术讨论和对 策研究这两个方面。 William Julius Wilson, When Work Disappears: The World of the New Urban Poor, Knopf Press, 1996. 80年代以来,美国人对福利制度的批评日益强烈,甚至认为它是经济和社会问 题恶化的根源所在。但是,执教于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威尔逊却持不同看法。书 中指出,全球经济力量、种族偏见、和公共政策失误所导致的工作机会离开内城 居民区,是失业、贫困、和犯罪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恢复工作而不是简单地 捣毁福利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书中以大量统计数字和实地采访资料为依据, 指出社会和经济结构中的不平等,而不是所谓的品格特征,是造成黑人和其他少 数民族日益贫困的直接原因。资料显示,最近20年间,雇主和中产阶级大规模 地离开了大部分的美国城市,把穷人丢在了背后。以芝加哥的12个贫困地区为 例,1993年,平均只有1/3的成年人有工作。这对社会会有何种影响显然 是不言自明的。作者在调查中还发现,90%以上的黑人倾向于赞同“个人义务 ”(individual responsiblility)的主流道德观。这同以往的大多数调查结论截 然不同。书中还就如何对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进行改革提出了大胆的建议。 James F.Moor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 New York: Harpr Business Press, 1996. 曾担任AT&T和惠普公司高级管理顾问的穆尔,向竞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一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发起挑战,书中认为由于竞争不断导致企业破产和经济 秩序的严重混乱,因此,在未来的经济生活中,竞争必将逐渐走向死亡。他以微 软、AT&T、惠普等许多大公司的发展为例,指出目前公司已不再选择竞争而 是选择多行业间的合作来谋求自身的生存和更大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企业生 态系”(business ecosystem)的出现,以微软公司为例,它的“企业生态系”辐 射到了个人计算机、家用电器、通讯、信息系统等众多的不同的领域,这种“企 业生态系”的出现,为今天动荡不定的公司关系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归宿。作者预 言,“企业生态系”将会替代竞争而成为未来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合作和共同 发展而不是竞争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 R.Taggart Murphy, The Weight of the Yen: How Denial Imperils America's Future and Ruins an Alliance 作者是一位以东京为基地的资深投资银行家。书中论述了美国经济变为依赖日元 的起因和发展,对创纪录的美国贸易逆差的形成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他认为, 80年代初导致美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变为最大的全权国的原因,除了里 根、布什政府在减税的同时大力增加国防开支之外,依赖日元是政府的另一严重 失误。当时,美国迫切需要大量资金,而日本及时满足了美国的这种需求。而这 恰恰是80年代以来美日磨擦不断增加,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美 国并不了解日本,特别是不了解日本的文化和日本公司大举介入美国经济的真正 动机。作者总结说,“美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他们选择了借钱,而没有 勇敢地面对作出重大决策所需要的广泛的争论,而这正是诚实政治的真蒂所在。 ”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