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6 > 第四期
第四期
民族主义、石油危机与美国对伊朗的政策(1951-1954)
作者:石斌 来源: 时间:2015-06-16
《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 民族主义、石油危机与美国对伊朗的政策(1951-1954) 石斌 【注释】石斌: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师。【注尾】 50年代初的伊朗石油危机,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讲,实为战后美英关系在中东重 新调整和主导地位交替过程的正式起点,也是美伊建立长达20余年稳定关系的 契机,对研究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颇具典型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美国在 伊朗石油危机期间从中立到干涉的政策轨迹和决策过程,重点揭示:美国在伊朗 的主要政策目标;其政策演变的内外动因;美国政府对伊朗民族主义的态度;以 及美国最终取代英国在伊朗的地位与美苏冷战框架之间的联系。 一、伊朗民族主义与英伊石油争端 伊朗的石油生产与销售,从1909年以来一直为英伊公司所控制。伊朗人民对 英伊公司的经济掠夺早已不满,战后以来,要求修改1933年租借协定,维护 民族利益的呼声更加高涨。英国迫于形势,在1947年7月与伊朗签订了一个 “补充协定”,勉强答应增加一点租让权使用费和税收。英伊矛盾依然很大。 民族主义、石油危机与美国对伊朗的政策(1951-1954) 美国研究 美国石油财团在战后加紧了向中东石油产地的渗透,直接威胁到英国的石油利益 。拥有世界最大炼油厂(阿巴丹)的伊朗也成为美国关注的对象和英国固守的重 点。 苏联在二战期间就曾试图获取伊朗北部地区的石油开采权,遭到伊朗拒绝。19 46年又因撤军问题和阿塞拜疆问题导致“苏伊危机”。由于冷战的加剧,伊朗 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撤军和阿塞拜疆问题解决以后,伊朗议会便否决了一度 达成的苏伊石油协议,使苏联的石油企图再度落空。这是战后第一次伊朗危机, 也是美苏在伊朗的首次较量。此后,美伊关系得到了发展。 朝鲜战争爆发,伊朗石油对美国和西方显得更加重要。英美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多次就 中东和伊朗问题举行会谈。就在6月25日的会谈中,英国代表强调,伊朗对整 个近东战略极端重要,而且“存在着苏联进攻伊朗的危险”。美国代表则指出保 卫伊朗“主要是英国的责任”。〔1〕说明到目前为止,美国的中东政策仍 以英国为主。美国此时也认为苏联对伊朗的策略可能由“内部颠覆”改为“公开 进攻”。〔2〕在这一阶段的英美磋商中,双方都认为在“共产主义威胁” 面前,美英在中东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应该设法缓解彼此在石油问题上的冲突 ,保持对伊政策的一致性,以防近东国家利用英美矛盾。〔3〕 1950年伊朗爆发经济危机。伊朗政府原指望靠美国的援助来摆脱困境,但美 国强调军援,经援微不足道。与此同时,英伊公司除了自己获得巨额利润外,每 年上交英政府大量税收,而伊朗获得的使用费还不及英政府得到的税收。“补充 协定”又令伊朗人大失所望。民族主义情绪因此日趋激烈,酝酿已久的石油国有 化运动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1951年1月1日,伊朗议会下院否决了“补充协定”。3月6日,以穆罕默 德·摩萨台为首的石油特别委员会通过了石油国有化提案。第二天,拉兹马拉首 相被支持国有化的伊斯兰教殉教团成员刺死。国有化提案很快得到议会批准,正 式宣布将全国的石油工业收归国有,由伊朗政府控制石油勘探、提炼和利用。 〔4〕 英国的反应是增派军舰到波斯湾进行武力威胁,随后又建议成立一个新的英国公 司,伊朗在公司董事会有“适当”代表权,利润平分。这种改头换面的建议根本不 可能被接受。4月26日,伊朗石油特别委员会通过了实施国有化的九点方案。 29日,摩萨台出任伊朗首相。5月1日,国王颁布国有化法。接着主张妥协的 教育大臣等人相继被杀。国有化的反对者至此销声匿迹。 摩萨台上台后第四天即与美国驻伊大使格雷迪(Henry Grady)举行会谈,希望得 到美国的“亲善和帮助”,并对美国“在石油问题上的不干涉态度”表示赞赏。 〔5〕格雷迪建议美国政府以合作的态度与摩萨台政府打交道。 美国一直密切注视着英伊冲突的发展。由于摩萨台在反对苏联的石油要求运动中 曾起过重要作用,美国认为他有可能成为伊朗反苏的核心人物和改革代理人。以 “冷战”为出发点,美国此时把摩萨台作为争取的对象。 二、美国:从中立、斡旋到疏远摩萨台 1.美国的中立 伊朗议会批准国有化提案后,英国驻美大使弗兰克斯(Oliver Franks)与美国助 理国务卿乔治·麦吉等人曾4次就伊朗问题进行讨论。英国的立场并未改变,即 建立“在英国注册的新公司”,希望美国给予“悄悄的支持”,敦促伊朗与英国 谈判。美国则提出,英方的建议应与国有化一致,英伊应平分利润。乔治·麦吉 还担心共产主义可能会利用国有化运动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力劝英国重新考虑 它的方案,并警告说,如果英国按原计划行事,相信美国不会支持,“因为这样 会把我们置于国有化力量对立面的危险境地。”〔6〕 乔治·麦吉就英美会谈向杜鲁门作总结说,英国对国有化浪潮的认识没有美国务院 深刻。“英国人相信可以较小的让步达到目的。”后来英国果然没有采纳美国的 意见。对此,美国表示,尽管不能支持英国目前的计划,它们会采取“善意中立 ”的政策。〔7〕 美国始终从冷战的角度来考虑伊朗问题。国家安全委员会在一份题为《关于美国 对伊朗问题应持何立场》的研究报告中说:“由于伊朗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 而又无法抵抗武装进攻和政治颠覆,必然被苏联视为其侵略计划中的不变目标。 ”报告重申美国对伊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苏联控制伊朗,加强伊朗与自由世 界的紧密联系”。〔8〕艾奇逊3月17日给驻伊使馆的电报更耐人寻味。 他说,美国不鼓励国有化,但承认主权国家实行国有化的权利,只要履行适当的 补偿,而且在目前形势下,“反对国有化会使美国和西方在伊朗的政治地位受到 危害,可能使伊朗落入苏联手中。”“不过,这一政策不宜对外公开,免得国有 化运动受到鼓舞”。〔9〕 美国这一复杂的心态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想乘机在伊朗扩大自己的影响, 因此摆出尊重伊朗主权、不反对国有化的姿态,不会明确站在英国一边。其次又 担心英国的做法成为苏联干涉的口实或为人民党扩大影响提供机会。但是,英国 毕竟是美国的盟友,在美国“从政治和经济上扶持伊朗,使之成为阻止俄国侵略 的屏障”〔10〕这一主要目标上与美国一致,因此美国又不便公开支持伊 朗。尽管它不同意使用武力,对英国施加的压力也是有限的。美国国务院在3月 份曾制定了一项新的援伊计划,其中包括进出口银行2500万美元贷款等方面 的内容,但对援助的效果却没有把握。此外又担心伊朗等国得出“要获得美元的 最好办法就是制造危机”的结论,从而使美国受到“支持对英伊公司实行国有化 的指责”。〔11〕这就再次暴露了美国政策的两难处境:既担心自己的态 度被伊朗看成是对国有化的鼓励,又担心英国一意孤行在伊朗导致共产党政变。 国有化法宣布后,英国表示不予承认,进而决定以武力相威胁。英国舆论界也响 起一阵对伊动武的战争舆论。5月18日,美国国务院发表题为《美国在同英国 和伊朗会谈中的立场》的声明,首次公开它对伊朗问题的态度。〔12〕美 国希望英伊争端友好解决。声明既支持伊朗的国有化立场,又警告伊朗单方面取 消合同的严重后果,强调伊朗石油生产离不开英伊公司的技术、资金和销售手段 ;既奉劝英国承认国有化原则,理解伊朗“控制本国资源并从中获利的愿望”, 又声称美国“既没有表示同意也没有表示不同意”英国的任何具体建议,希望英 伊就此举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竭力摆出中立的姿态,声明还说,在 伊朗单方面采取行动的情况下,“美国石油公司不会在伊朗开展业务”。 〔13〕这说明美国公司后来参加英伊公司为首的对伊朗石油的联合抵制, 是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 出乎美国意料之外,声明遭到伊朗的抗议,指责美国要求英伊谈判是干涉内政。 伊朗的反应使艾奇逊大为“惊讶”。驻伊大使也向伊朗外交部重申,美国与英伊 两国关系均“友好而密切”,“干涉内政”纯系误会。〔14〕 6月20日伊朗宣布接管英伊公司,成立伊朗国营石油公司。英籍职员以辞职相 抵制,英国军舰也在波斯湾摆出武力干涉的架式,伊朗局势顿时紧张。艾奇逊等 人7月4日又与英国大使会谈,并达成一项共识:英国的武装干涉只会导致苏联 的武装干涉。〔15〕美国当然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杜鲁门决定派哈里曼去 伊朗调解。对此英国外交大臣7月7日写信给艾奇逊说,伊朗问题之所以难以解 决,问题之一就在于伊朗人一直认为英美在石油问题意见不一致,美国为了防止 伊朗落入俄国手中,随时都准备帮助伊朗。〔16〕言下之意是美国在斡旋 过程中应该明确支持英国,给伊朗施加压力。美国并不打算公开支持英国。第二 天杜鲁门即致函摩萨台,认为英国已接受了国有化原则,希望能有一个两全其美 的解决办法,而这就是哈里曼此行的目的。〔17〕 2.哈里曼斡旋 1951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使哈里曼出使德黑兰。欢迎哈里曼使团的是 一场万人反美反英示威游行。这次示威固然与人民党的策划有关,却也反映了伊 朗民族主义不仅具有狂热和极端的特点,成分也很复杂,并非摩萨台政府所能完 全控制的。从整个会谈来看,哈里曼等人用以说服摩萨台的主要论点是:要想卖 石油就得有销售渠道。中东产油国并非伊朗一家,伊朗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创 造条件,也就是说必须与英伊公司合作,实行国有化还必须付出补偿,否则石油 公司就会联手对付伊朗,国有化便难以成功。〔18〕摩萨台终于同意与英 政府谈判,条件是英国事先公开承认国有化原则。 8月8日谈判开始。这次英方带来八点建议,除了对半分成,核心是将英伊公司 改组成两个新公司——购买组织和销售组织。哈里曼后来也参加了会谈,他强调 英国的建议“为谈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他私下认为斯托克斯企图使摩萨 台依附英国很不现实,这样摩萨台也会受到背离国有化法的指责。 〔19〕摩萨台对英国的方案根本不感兴趣。23日,谈判又告破裂。 英国首相艾德礼24日写信给杜鲁门,决定不再与摩萨台政府打交道,并附和美 国的看法,伊朗有被共产党控制的危险,要求美国宣布完全支持英国。 〔20〕9月12日摩萨台另外提出四点建议,但哈里曼拒绝向英国转达, 等于宣布斡旋已告失败。哈里曼等人认为,由于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和狂热分子的 强大压力,摩萨台担心难以向民族阵线的极端分子交代,根本不想达成任何协议 。“摩萨台的资本是与英国人斗,如果争端解决了,他的政治权力也就完结了” 。〔21〕 哈里曼斡旋的失败,说明了美国立场的限度。美国实际上并不反对国有化原则, 也不愿公开站在伊朗民族主义的对立面,何况摩萨台又表现出亲美的态度。但美 英在中东还有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在伊朗虽不无企图,却不想过分得罪英国, 因而常常故意曲解伊朗的国有化立场,试图找到某种变通办法,亦即在名义上满 足伊朗的国有化要求或至多是说服英国作出一定让步,实现国有化的部分内容( 美国有时甚至认为摩萨台尽管态度强硬,实际需要的也不过如此),英国则可以 保留许多实际利益,重要的是尽快解决危机。但是伊朗要求的是彻底的国有化, 这也是摩萨台政府在国内取得凝聚力的需要,因为在民族主义浪潮之下,任何妥 协都可能遭到反对。哈里曼等人并非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他们仍然希望伊 朗能接受一个折衷方案。英国也不愿作出足够的让步。 谈判破裂之后,英国加紧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对伊朗重开谈判的建议也未加理 睬。9月27日,伊朗军队占领了炼油厂。最后一批英国职员离去,英伊公司统 治伊朗的历史至此结束。 由于伊朗一直严重依赖其石油资源,最大炼油厂的瘫痪和英国为首的国际石油公 司对伊朗石油的联合抵制,使伊朗经济日益恶化。 9月28日,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杰布(Gladwyn Jebb)向安理会提出申诉,要求 安理会迫使伊朗服从国际法庭的临时裁决,〔22〕停止驱逐英国技术人员 。10月15日摩萨台亲赴安理会发表演讲,阐明伊朗的立场。〔23〕英 国的提案最终因未能得到足够的支持而遭挫败。 10月22日,美国驻伊大使亨德森(Loy Henderson)向国务院报告了伊朗形势 。报告认为,摩萨台等民族阵线领导人靠鼓励和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得以上台,一 味迎合这种“盲目然而普遍的情绪”,把经济问题放在次要地位。经济与社会形 势的恶化使许多人开始不满,共产主义正加紧利用这种形势,西方的影响却在减 弱。国王是反共的主要人物,但此时显得软弱无力。〔24〕这样的报告无 疑会增加美国政府对援助摩萨台的顾虑。23日摩萨台应邀访美,先后与杜鲁门 、艾奇逊等人会谈。尽管他一再强调伊朗形势严峻,美国对他的援助请求没有明 确答复,只表示希望伊朗尽快解决与英国的分歧。〔25〕 3.美英对摩萨台政权态度的接近 1951年11月,丘吉尔保守党政府上台,决心与美国进一步合作解决伊朗问 题。11月4-14日,艾登与艾奇逊在巴黎举行了五次会谈。美英对摩萨台的 态度此时仍有明显分歧。美国认为如果英伊停止谈判,美国完全支持英国,将导 致伊朗内乱,共产党会很快掌权。只有支持伊朗现政府才能避免其国内的分裂。 〔26〕英国则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代替摩萨台的唯一选择,摩萨台的继任者 可能更愿意与西方合作。〔27〕美国此时还不想让摩萨台倒台,因为对他 的继任者没有把握。艾奇逊明白地告诉艾登,美国不仅不会支持英国坐等摩萨台 垮台的态度,而且将单独决定向伊提供财政援助。〔28〕 美国政府在寻求维持伊朗政局稳定的办法,美国石油公司却在积极配合国际垄断 财团对伊朗的联合抵制,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它们控制的海湾地区和沙特石油的价 值。它们甚至认为政府对伊朗的立场过于软弱,会影响美国公司在中东的地位。 〔29〕由于无法输出石油,1952年的伊朗石油业实际上已瘫痪。1月 13日摩萨台向美国提出紧急援助要求,声称如果美国不及时伸出援手,50天 内伊朗就会崩溃,人民党将接管政府。他甚至说,5天内美国不做出答复,他只 好求助于苏联。美国并不认为目前的危机会导致人民党上台。它感到此时提供援 助不仅对恢复伊朗经济作用有限,还会使石油问题长期悬而不决;同时,援助不 仅得罪英国,而且会削弱国王和保守派反对力量,“从而减少一个更顺从的政府 上台的机会”。〔30〕看来,美国已经开始考虑摩萨台被取代的可能性了 。 3月20日,美国宣布不能向伊朗提供贷款,理由是伊朗完全可以从它的石油资 源中得到足够收入。这显然是在给摩萨台施加压力。艾登也认为美国此举说明英 美政策更加接近。〔31〕面对这种形势,摩萨台开始将求援的目光转向苏 联,突然加强了与苏联的往来。继伊朗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经济会议之后,5月 份苏联代表团又来到德黑兰,讨论贸易和渔业问题。虽然并未达成任何协议,却 引起了王室的恐慌,年初已开始的王室“倒摩”运动开始进入高潮。国王与摩萨 台的矛盾由来已久。二人的矛盾首先是权力之争,其次是国王坚定地投靠西方, 反对苏联和共产主义,而摩萨台要打击的主要敌人却是英国,他同样想依靠美国 ,但对美苏矛盾也不妨加以利用。 对王室“倒摩”运动,美国实际上持默许的态度。国务院5月30日给驻伊使馆 的电报说得很清楚,如果摩萨台被一个更加反共和反对人民党内部颠覆,并且更 愿就石油问题与西方达成协议的政府取代,美国将全力支持这个新政府。 〔32〕英国则早已着手物色取代摩萨台的人选,并直接参与了“倒摩”活 动。王室力量在7月中旬一度扶植盖凡姆上台,但很快就被群众运动轰下台。7 月22日,摩萨台复出。 “倒摩”运动失败进一步激化了伊朗反对外国干涉的民族主义情绪,美国也成了 打击对象,矛头开始指向美国驻伊军事顾问和美国在巴林岛的石油股份。美国感 到调解人的角色很难再扮演下去,遂在7月底向英国建议采取联合行动。 〔33〕艾登回信表示赞同,并暗示摩萨台与人民党的关系正在改善,摩萨 台政权作为“反共屏障”的价值正在下降,但“近期通过合法手段取代摩萨台的可 能性不大”。〔34〕 8月30日杜鲁门与丘吉尔的联合声明,提出两点建议:将赔偿问题交国际法庭 仲裁;英伊恢复谈判。美国表示愿向伊朗赠款1000万美元。当然,前提是伊 朗接受上述建议。〔35〕美国用援助吊住伊朗的胃口。摩萨台对美国转变 立场既不满又不安,但他不想与美国翻脸,没有直接答复美国,却在9月24日 照会丘吉尔,拒绝英美联合声明并对声明逐条加以批驳。〔36〕10月2 2日,伊朗宣布与英国断交。 三、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美国走向干涉 1952年10月底,驻伊使馆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人民党情况的长篇报告 ,认为人民党暗地里与苏联联系紧密,苏联正在秘密帮助人民党向伊朗军队和政 府渗透。目标是夺取政权,使伊朗成为共产党国家,策略是争取与民族阵线结成 反对国王的联盟,利用形势“和平夺取政权”。〔37〕这样,报告就将摩 萨台政权与人民党和苏联联成一线。 国务院10月31日给使馆回信,对这份“见解深刻”的报告很欣赏。但对民族 阵线与共产党的关系也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强调民族阵线与人民党的纲领虽有相 同之处,也有一个根本区别,即民族主义者反对苏联控制伊朗;认为除非苏联积 极干涉,“民族阵线政府(不是摩萨台,至少是该阵线其他领导人)1953年 仍会在台上,并且会主动防止共产党取得对伊事务的任何实质性的控制权”。 〔38〕美国国务院此时还不大相信摩萨台会马上与人民党合流,但并不排 除将来有这种可能性,这特别取决于谁可能替代摩萨台。国务院认为,鉴于伊朗 国内“日益有利于共产党的发展趋势将使西方的影响不断减弱,美国与伊朗关系 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支持非共产党政府,使之能继续控制伊朗内政”。 〔39〕这就是说,美国不一定非要维持摩萨台政权。不管谁上台,只要不是 共产党就行。 11月初,亨德森再次向国务院提交长篇报告,认为,摩萨台不会采取强硬措施 来对付人民党,主要是为将来必要时与苏联打交道留点余地。〔40〕 12月初,艾奇逊与美国石油公司代表讨论美国公司进入伊朗的可行性时,石油 公司对摩萨台也表示强烈不满。〔41〕 1953年初,摩萨台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甚至解散了议 会,引起许多人的不满,与国王的矛盾也再度激化。苏联这时主动提出放弃渔业 租让权,希望改善苏伊关系。中央情报局据此向政府报告,摩萨台想借苏联这个 靠山稳定政局,人民党则在其中穿针引线,摩萨台很可能通过人民党与苏联结盟 ,美国应该放弃摩萨台。〔42〕此时刚上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已着手策划 在中近东建立军事集团,而伊朗、土耳其和阿富汗这一所谓“北层政治区域”是 其中的重要环节,控制伊朗对于遏制苏联南下和在波斯湾地区维护美国利益显得 日益重要。 2月20日,美英又向摩萨台提出一个联合建议,要求伊朗作出赔偿,英美负责 销售伊朗石油。〔43〕美国显然是想插手伊朗石油,但建议照例被拒绝。 与英国一样,美国也感到与摩萨台是谈不出什么名堂了。从杜勒斯3月2日给驻 伊使馆的信中可以看出,国务院对伊朗形势的判断与驻伊使馆已经相当一致。国 务院认为人民党最近的目标是推翻国王,为此正与摩萨台合作,估计搞掉国王后 会转而除掉摩萨台,这样共产党上台的机会很大,美国必须采取措施。 〔44〕 5月中旬,杜勒斯等人访问了中近东12国,有意冷落摩萨台,没有去伊朗。美 国要弄清有关国家对美苏的态度以及建立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的可行性。杜勒斯 显然发现,伊朗乃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一结论对美国的伊朗政策影响很大, 增强了美国搞掉摩萨台的决心。 摩萨台5月28日曾再次请求美国援助,艾森豪威尔迟至7月份的回答是:不能 提供更大援助,也不能购买伊朗石油。〔45〕美国的明确拒绝对已开始动 摇的摩萨台政权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实,遑论提供援助,早在6月下旬美国已经作出了推翻摩萨台的决策。“倒摩 ”高层决策会议6月25日由国务卿杜勒斯主持召开。〔46〕会议讨论通 过了中央情报局设计的“对伊行动方针”文件,代号“峻杰克斯计划”,决定推 翻摩萨台,扶植国王的亲信扎希迪将军上台。政变在8月19日获得成功。 四、国际石油财团协议;美国主导地位的确立 1.财团的酝酿与美国政府内部的分歧 摩萨台被推翻并不等于危机完全过去,因为石油问题本身并未解决。这个问题的 解决整整花了一年。 8月20日上台的扎希迪政府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伊朗财政枯竭、负债累累, 扎希迪只有求助于美国。9月3日美国即在第四点计划名下向伊提供2300万 美元的援助。该年度援伊总额达8500万美元。然而美元终究有限,伊朗经济 的恢复乃至扎希迪个人的政治前途,还得依靠伊朗石油进入国际市场后的收益, 这就需要彻底解决石油问题。此事显然不能再由英伊公司牵头,那样只会使民族 主义再起风波。领头搞一个解决方案已非华盛顿莫属。英伊公司要重返伊朗,只 能作为国际财团中的一员,它也意识到不可能完全恢复在伊朗的地位,只好让其 他大公司参加进来。美国国务院原想成立一个全美石油公司来收购英伊公司,干 净利落地取代英伊公司在伊朗的地位,引起英国政府的警惕,最后还是决定以美 英石油公司为主,联合其他国家石油公司组成伊朗国际财团。 2.美英围绕股份分配和赔偿问题的斗争 1953年10月,艾森豪威尔任命小赫伯特·胡佛为国务卿特别顾问,充当英 伊间的说客。在胡佛的游说下,英伊公司出面邀请了美国的新泽西美孚、莫比尔 、得克萨斯、加州美孚、海湾以及英荷壳牌和法国石油公司在伦敦讨论成立国际 财团事宜。英伊公司认为它既已放弃独占地位,理应拥有50%以上股份,遭到 美国公司的断然拒绝。 1954年2月,杜勒斯与艾登在柏林举行会谈。杜勒斯强调,组织国际财团“ 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利益。政治上的考虑是首要的”。美国的态度很坚决,艾登 终于答应不再坚持要求50%的股份。〔47〕但英国建议英伊公司占44 %,英荷壳牌和法国公司各占8%,遭到美国公司反对。美国公司拒绝参加英伊 公司唱主角的财团,也不希望因此激怒伊朗民族主义者。〔48〕它们始终 扮演“勉为其难的爱国者”角色,似乎加入财团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公益事业。 美国国务院正是利用“利他主义”,迫使英伊公司就范。 关于补偿问题,英伊公司提出两项要求,一是财团其他成员补偿英伊公司因失去 独占地位将损失的60%的利润;二是伊朗赔偿国有化给英伊公司造成的损失。 前者要求1.267万亿美元(按未来20年计),后者要求1.1亿吨免费石 油(20年内),约值1.463万亿美元。〔49〕两项要求均遭拒绝。 美国公司威胁说,如果英伊公司不放弃所谓“未来损失”的赔偿要求,他们将退 出。〔50〕杜勒斯也警告说,英伊公司的态度将破坏美英在伊朗为抵抗苏 联所作的努力,也将影响美英在整个中东的伙伴关系。〔51〕他要求英国 外交部说服英伊公司降低赔偿要求,否则美国将重新考虑它在伊朗乃至中东的政 策。 英方最后提出2.8亿美元的要求,胡佛提出5百万美元。〔52〕英国答 应在这个范围内由外交部与伊朗直接谈判。英伊就赔偿问题于7月26日达成协 议,结果是7千万美元赔偿。 9月19日,国际财团与伊朗政府正式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石油资产原则上为 伊朗国有。石油资源和生产设备属伊朗国营石油公司,但由国际财团来管理石油 生产和销售。10月21日,伊朗国际石油财团正式成立。英伊公司和美国公司 各占40%股份,英荷壳牌14%,法国公司6%。 随着石油协议的签订,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在伊朗取得了合法地位。西方大国在伊 朗的领导权已经掌握在美国手里。 注释: 〔1〕〔2〕〔3〕〔4〕FRUS, 1950, Vol.V, p.465; p.190; p.572; p.594. 〔5〕Rouhollahk Ramazani, Iran's Foreign Policy 1941- 1973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75), p.198. 〔6〕〔7〕〔8〕〔9〕〔10〕〔11〕〔12〕FRUS, 1952-1954, Vol.X, Iran (1951-1954), p.45; pp.38-39;p.42; pp.11-12; p.25; p.5; pp.28-29. 〔13〕〔14〕〔15〕U.S. Department of State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50-1955: Basic Documents (Washington D.C.: GPO, 1957), Vol.2, p.2261; p.2262; p.2263. 〔16〕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下册(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371-372页。 〔17〕〔18〕FRUS, 1952-1954, Vol.X, pp.83-84; pp.84-85. 〔19〕费农·阿·沃尔特斯:《沃尔特斯回忆录》(张毓文等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4页。 〔20〕〔21〕〔22〕FRUS, 1952-1954, Vol.X, p.141; p.142; pp.154-155. 〔23〕1951年5月26日英国向国际法院提出申请,7月5日法院作了一 个临时裁决。详见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Ye arbook of United Nations 1951 (New York: 1952), p.8 08. 〔24〕FRUS, 1952-1954, Vol.X, p.230;讲话详见:Yearboo k of United Nations 1951, pp.813-815. 〔25〕〔26〕〔27〕FRUS, 1952-1954, Vol.X, p.237; p.242; p.257. 〔28〕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完整的一圈》上册(武雄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71-273页;FRUS, 1952-1954, Vol.X, p.25. 〔29〕〔30〕〔31〕FRUS, 1952-1954, Vol.X, p.283; p.53; p.330. 〔32〕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完整的一圈》上,第276页。 〔33〕〔34〕〔35〕FRUS, 1952-1954, Vol.X, p.387; p.429; p.434. 〔36〕Rouhollahk Ramazani, Iran's Foreign Policy, p.227. 〔37〕FRUS, 1952-1954, Vol.X, pp.476-477. 〔38〕引自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6册,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5年版,第280-281页。 〔39〕〔40〕FRUS, 1952-1954, Vol.X, pp.509-510; p.510. 〔41〕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下册。第586页。 〔42〕Kermit Roosevelt, Countercoup: The Struggle for the Control of Iran (McGrawHill, New York, 1981), p.117. 〔43〕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下册。第584页。 〔44〕FRUS, 1952-1954, Vol.X, p.691. 〔45〕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上):受命变 革》(一)(复旦大学资本主义经济研究所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 193-194页。 〔46〕FRUS, 1952-1954, Vol.X, Iran没有收录有关“倒摩”决策过程 和涉及美方秘密活动的文件。关于“倒摩”幕后情况,详见Kerinit Roosevelt的回忆录: Countercoup—The Struggle for the Control of Iran. 〔47〕〔48〕〔49〕〔50〕〔51〕〔52〕FRUS, 1952-1954, Vol.X, pp.909-901; pp.923-924; pp.926-928; pp.949-950; pp.950-953; pp.949- 950; pp.958-959.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