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
作者:杨玉圣等
来源:
时间:2015-06-16
○新书架 《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 50)》时殷弘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除“ 资料来源与参考文献”、“后记”外,正文258页。全书共22万字。 作者时殷弘现 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本书是在作者1987年12月 完成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及具体的实证研究、理 论思考为基础,着重探讨了1949-1950年中美对抗与冲突的历史根源、 过程及后果。作者的研究表明,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是中美对抗形成的主要原因 。“同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不同,本书证明杜鲁门政府在1949年和1950 年对新中国实行的是近乎彻底的敌视政策。这套政策既是出于对利益的权衡,也 是出于感情和意识形态的驱使”;“美国政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经常被研 究者们忽略的一个特征,就是蔑视新中国”。(第256页)由此而酿成“美国 外交史上可悲的一页”:“杜鲁门和艾奇逊、马歇尔、布雷德利等‘一代精英’ 促使美国步入与中国敌对的历程,美国将因此耗费数以万计的生命和成千亿美元 ,换来的是美国力量的衰减和阻碍中国与东亚人民自决的历史名声”。(第25 8页)作者画龙点睛道:“从本质上说,中美敌对的由来表明了20世纪后半期 世界政治中的一个典型的历史过程:一个帝国敌视、压迫和威胁一个通过革命获 得新生的民族,以致后者不得不奋起捍卫自身的安全和革命成果,迫使前者尊重 其力量。”(第11页)本书的书名除正、副标题外,还括注了时间,似有拖泥 带水之嫌。 《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与中国》赵学功著。太原·山西 高校联合出 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除“序言”(杨生茂)、“前言”、“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外,正文8章、306页。全书共26万字。 作者赵学功现为南开大学历 史研究所副教授,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就 的。全书以朝鲜战争为主线,着重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探讨该时期的中美关系。 “朝鲜战争使中美和解的任何可能性暂地消失了,使得双方相互疏远、更加敌视 ,直接导致了两国长达20年之久的对立和隔阂。”(第302页) 《中美关 系的轨迹——建交以来大事纵览》刘连第、汪大为编著。北京 ·时事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除“前言”、“后记”、“附录”外,正 文483页。全书共40.7万字。 这是一部以大事记为体裁反映1978-1994 年中美关系(含政治、经济、 科技、文化、军事等)的工具书。 《加拿大与美国关系史纲》杨令 侠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1版。除“大事年表”、“参考书目举要”、“附录”、“索 引”、“后记”外,正文125页。全书共21万字。 本书简要叙述了美加关系的历史 演变,其特点是“从加拿大角度去考察美国与加 拿大两国关系的”,除政治、经济关系外,还涉及双方社会与文化交流。书末所 附原始文献颇有价值,但每章之后所列的普通“思考题”则意思不大。 《美国 军事力量的崛起——美国军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陈海宏著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除“后记”、“附录”外, 正文360页。全书共33.3万字。 作者陈海宏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本 书主要考察美国立国至今的军事 改革史,其基本结论是,“战争、扩张、侵略、扩军备战等军事活动,不仅是美 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其历史的基调和主线,而且还深刻影响了世界近现代 历史的发展”;“美国军事力量的崛起过程也就是美国现代化的过程。”(“前 言”)本书部分征引书目恐不足为道。 Robert J. Samuelson, The Good Life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 1945-1995. Tim es Books: New York, 1995. 作者是《华盛 顿邮报》和《新闻周刊》的专栏作家。他认为美国历史上开始于二 战结束的使人们形成美国梦之清晰图景的岁月正在终结。在新时代,美国将开始 限制政府的规模和它对改善社会的承诺,领导者们将会在减少美国对政府的指望 的同时鼓励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作者自称是一个“大政府”派。他坚持认为问 题不在于政府的规模,而是人们对它的期望过高。不仅对政府,作者认为美国人 也为他们自己确立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未来。因此,虽然如今 美国比以往更富有、更强大、更先进和更具全球竞争力,但许多美国人却感到他 们正在失败,甚至理想破灭。作者把这种怪现象归咎于一种“应享权力文化”。 指出,二战后的几代美国人被灌输的是稳固的职业,上升的生活水平,慷慨的政 府,和谐的种族关系,安全的城市,个人的自我实现,等等,这些是他们与生俱 来的权利。因此,人们无法解释他们今天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作者的许多分 析都独具眼光,切中时弊。他书中的有些观点也显得过于偏激。如他认为美国人 生活水准的停滞不前是外来移民所致;老龄问题正取代国防而成为美国人所面临 的首要挑战等等。他还主观地认为美国人总能得到一个他们所希望的政府,美国 的前途不容怀疑。 Roy Beck, The Case Against Immigration. New York: Norton, 1995. 作者是华盛顿一本主要涉及移民问题的杂志《社会契约》的 编辑,长期从事移民 问题研究。本书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大量移民的涌入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 大影响,饱受其苦的是占美国劳动力一半的底层工人,20年来,他们的工资一 直在下降。与此同时,廉价和充足的劳动力使雇主从中受益。当然,由于许多商 品的价格较低,所有美国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好处。然而,“不幸的是,”作 者写道,“由于移民而受到损害的人的范围更大,而且其中包括了美国一些最脆 弱的公民:贫穷儿童,低技能工人,衰落城区的居民,大量的非洲裔美国人。” 作者还认为,移民无疑对美国整体工资水平的停滞不前有影响。70年代以来劳 动生产率的增长受到移民大量增加的影响而裹足不前。同时,生育高峰一代人和 妇女大量涌入劳动市场,大大增加了劳动力供应量,这些抑制了单位工人资本投资的 增长,削弱了效益的提高。在谈到美国人对移民究竟持何种态度时,作者指出, 虽然政治家们常把对移民的“开放”和“接纳”挂在嘴边,但事实上自1882 年《排华法》之后的100多年间,反移民情绪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始终存在。今 天关于移民的争论像以往一样隐含着许多种族主义和本土居民保护主义的色彩。 然而,作者认为,新来者对美国劳动市场的巨大影响不应继续被忽视。 Anders Stephanson,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5.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斯蒂芬森 的这部新作在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作者称 此书的主旨是剖析17世纪以来美国人思想意识中的“命定扩张论”。然而通读 全篇后人们却明显地感觉到作者似乎对他所剖析的那类美国人情有独钟。那些美 国人对于自己是“上帝的选择”这一点深信不移。在这种谬见的驱使下,他们以 扩张和消灭其他种族为己任。这些人自由不离口,《圣经》举在手,心怀种族优 越感,以美国的方式消灭其他人。作者虽然在全书开篇便一再声称他无意做“道 德训戒”,但是,他却始终没有避免自以为是的说教。不仅如此,历史学家们指 出,此书读起来更像一本关于美国“例外论”(exceptionalism)的黑色幽默,而 不是一本关于使命、目标、命运这些重大问题的严肃的历史著作。但是,无论如 何,作者对一个十分敏感和尖锐的政治问题做了大胆的探索。而且其行文简洁, 论据充分,对于研究和认识美国人意识形态中的“理想主义”以及他们对于“命 运”和“使命”的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Michael Cox,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Superpower without a Mission?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5. 这是一本分析克林顿外交政策的新书。作者坚持认为,克林顿入主白宫以来一直 在致力于找到一种内在的一致性的外交政策。书中虽然涉及到了克林顿外交政策 中的一些前后矛盾的事例,特别是谈到了克林顿政府第一个两年中在索马里、海 地、波黑、北朝鲜以及中国所面临的危机,认为这些危机无疑与总统班底的政策 混乱和自相矛盾有关,但是,本书作者的分析确实少有感情色彩,而是以平常心 逐一透彻地分析了总统政策中的利弊得失。作为对以往评价政府外交政策着眼点 的一种有益的“矫正”,作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重大外交政策问题而不是那些象征意 义很大的外交危机上。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作者用大量篇幅以“地缘经济”的角度 分析了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决策的内在动力。书中还强调,尽管冷战的结束使得 对手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谁是美国的盟友,何为美国的目标这两点 却没有变化。而且作者认为美国将不会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付出沉重代价。因此 他认为美国人未来将会感到内疚的是他们没能大胆地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