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5 > 第一期
第一期
'94“中美关系研讨会在华盛顿召开
作者:晓端 来源: 时间:2015-06-16
'94“中美关系研讨会在华盛顿召开 晓 端   1994年11月1日至3日,由美国“凯特林基金会”(Kettering Foundation)发起、资助和组织,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中美关系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美方主要代表有:基金会主席、前卡特政府教育部长大卫·马修斯(David Mathews),美国“亚洲协会”总裁尼古拉斯·卜勒德(Nicholas Platt),前众议员约翰·伯切南,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高级顾问理查德·布什(Richard Bush),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戴维·兰普顿(David Lampton),美国国家自然资源保护理事会首席科学家丹尼尔·拉肖夫(Daniel Lashof),密执安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肯尼思·利伯索尔(Lieberthal)教授,前国防部长、前世界 银行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前助理国务卿、基金会国际事务主任哈罗德·桑德斯(Harold Saunders),前国防部副部长和驻北约大使威廉·塔夫脱(William H. Taft IV),前美国空军参谋长、防务分析研究所所长拉里·韦尔奇(Larry Welch)将军,前《华盛顿邮报》外交事务记者多·奥伯多弗(Don Oberdorfer)等。应邀与会的中国代表有: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理事会”副会长陈鲁直大使,中国银行副行长周小川博士,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秘书长穆惠民将军,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部主任张沱生上校,中国国家体改委经济结构与管理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曹远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袁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王逸舟博士。   根据会议发起者的设想,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人士,无论过去和现在担任什么职务,均以非官方的个人身份发表意见,以期达到尽可能地畅所欲言、充分交换看法的目的。会议的发言安排体现了这种精神:会议议题以两国关系中战略性的问题为主,着眼于中长期的发展,便于发言者不受当下的、敏感的政策性问题的束缚(尽管每个人完全可以谈任何他想要谈的问题);每次讨论时,除主要发言人根据事先准备的提纲作20-30分钟的演讲外,大部分时间留给所有与会者自由评论或发表见解。从实际进程看,虽然双方代表无一例外都是以各自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在许多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但彼此尊重对方,希望了解对方,讨论的气氛友好、坦率、务实,研究和讨论的精神贯穿于会场内外和会议始终。   研讨会共有五个议程,它们是:   1、“2000年的展望”。主要讨论内容是:如果我们将自己置身于2000年而来回顾1994年,什么样的经济、国家安全、政治和文化的力量和趋势将成为决定未来中美关系的主要力量和趋势?   2、“2000年时的中美关系的若干因素”。主要讨论内容是:考虑到以上各种力量和趋势,我们应怎样描述2000年时的中美关系?什么将是其积极因素?什么将是其消极因素?什么将是其相互影响之动态?   3、“发展符合中美两国最佳利益的双边关系”。主要讨论内容是:我们应如何描述符合中美两国最佳利益的双边关系?什么样的障碍将会阻碍这样的关系的发展?如何消除这些障碍?这样的分析将提出什么样的战略来发展这种牢固的中美关系?   4、“在实施发展牢固的中美关系的战略过程中,民间组织能够扮演的角色”。   5、“在民间对话时,什么样的议程和方式将会有助于发展上述战略?”   这些议题设计得相当全面而精心,给与会者提供了充分表述见解的可能。事实上,几乎所有人既充当了不同时段的主要演讲者,也担任了评论员的角色;加之与会人员的专业领域、职务不同,讨论中呈现出角度各异、极有特点的局面,来自军方的、外交界的、商界和学界及传媒的不同人士,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视角,给这次有关中美关系的高层研讨会打上了丰富的色彩。会议结束时,不少与会者都有收益良多、感触颇深的评语。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