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5 > 第三期
第三期
“性别角度”和“妇女与发展”
作者:张烨 来源: 时间:2015-06-16
“性别角度”和“妇女与发展” 张 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1995年9月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是国际社会在各国妇女运动的推动下为争取妇女在就业、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平等机会所做出的又一次努力。自60年代起,各国妇女已逐渐认识到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她们在不同的国家里掀起妇女解放运动,并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着女性主义要平等、要权利的呼声。目前,这种呼声已汇成当今时代强健的音符,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女性主义概念有很多,当前讨论最多的主要有“性别角度”(Gender Perspective)和“妇女与发展”(Women in Development)的概念。本文仅就这两个概念作简要介绍。    一、性别角度   英文中的Gender是指社会性别,不同于sex(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是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角度来证实的男性或女性,社会性别则是社会文化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结合体现。女性主义观点认为:社会性别是男女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关系;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无所不在,最明显的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参见王政:《美国妇女健康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载《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天津师范大学1993年版)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的不平等现象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各种社会制度。这种不平等首先来自于社会结构为男女所规定的不同角色(role model)。美国的女性主义者菲莉斯·切斯勒在《妇女与疯狂》一书中指出:社会为男女规定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女性特点是被动,柔弱,顺从,无判断力,无竞争力,无主见,依赖,需要指点、伴侣和爱,简言之,女人就意味着无能力过独立自主的生活;所有这些特点若出现在男子身上,他便会被看作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切斯勒认为,这种性框框实际上为妇女规定了一条失败者、牺牲品的人生道路。 〔Phyllis Chesler, Women and MadnessF(Garden City, 1972)〕 女性主义者也从性别角度来分析国家的性质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她们认为妇女状况及地位的改变实际上有赖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国家通过对社会福利的投入,通过立法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才能改变性别歧视。但是,在一个政治权力、经济崐资源分配及社会价值均不平等的社会里,国家则是一切不平等的反映,其本质只能是男权的。女性主义指出,由于政府本身的男权性质,由于其官员腐败,由于政府只重视发展生产与经济而不理会再生产(生育)问题,国家也经常起着加剧男女地位不平等的作用。 女性主义还从性别角度来分析、批判男权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她们认为对妇女的暴力是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压迫,是男子依仗生理上的强悍对妇女实行的压迫。婚内强奸,家庭暴力,性骚扰,拐卖妇女,嫖娼等都被视为男权对妇女的性压迫和性剥削。 各国妇女向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勇敢的挑战。60年代末,美国兴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出“提高觉悟”(consciousness raising)与“个人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的口号。妇女们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倾诉,打开她们长期压抑的无意识层次,使妇女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从属地位和受压迫处境。通过这样的倾吐,妇女们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孤立,自己的遭遇竟然也是众多妇女共同的遭遇,因此她们提出个人是政治的口号,明确地向公私分离的传统理论挑战,她们不再羞怯于谈论“个人琐事”,相反,她们严肃认真地致力于从“个人琐事”、“个人经历”中寻找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从而大大提高了妇女的主体意识。(参见王政:《美国妇女健康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载《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天津师范大学1993年版) 反对对妇女的暴力目前已成为全世界争取妇女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初,由美国妇女首先发起了“还我夜晚”运动(Take Back the Night Campaigns)。这是因为,对妇女的暴力又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妇女已没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她们夜晚不敢单独行走,随时要提防色狼的侵袭。本来美好的夜晚却剥夺了妇女出门散步的权利。于是,妇女们联合起来了,她们举起火把和蜡烛,在华盛顿、纽约的大街上示威、静坐,发出“还我夜晚”的呐喊声。 性别角度是一种分析方法,其着眼点在于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性别角度是当今女性主义争取妇女解放的有利的理论武器。 二、妇女与发展   妇女与发展这一理论始于70年代中期,它的产生是由于国际社会注意到发展中国家妇女被排除在1961年开始的第一个联合国发展十年的发展计划与实践之外,而且妇女的社会地位没有像预想的那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相反,妇女状况有日益恶化的趋势。据联合国统计,妇女分担世界2/3的工作,但只得到5%的收入和只拥有少过1%的财产。妇女承担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和几乎所有的家务,而妇女花在农业和家务上的时间和劳动并不被视为“工作”,所以得不到报酬,而且这些不受薪的工作却又成了她们受歧视的原因。妇女的状况又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森林砍伐殆尽,水源污染迫使承担家务的妇女花更多的时间,搜寻稀少的燃料及饮用水。 “妇女与发展”理论从妇女的角度审察世界经济变迁的格局,指出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持久”和“公平”。 从60年代就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大变迁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愈演愈烈的全球一体化一方面使国家间政治含义的国界变得模糊,从而促进了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和各国在资源上的互补,这一趋势也可称为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却又出现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严重的贫富差别和社会结构的失衡,特别表现在因性别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分工,妇女受剥削现象日益严重。在较发达国家,金融、商业的发展对女性的影响表现为女文职人员增多。就业机会多了,但大量的是最低层就业机会,工资最低。在美国,工厂里的工人大部分是移民和少数民族,而且多数是女工,她们的工资少得可怜。日本妇女由于家庭生计所迫,也不得不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而她们能找到的工作大部分是钟点工,老板不负担福利,同时她们又要承担全部家务,因此日本妇女成了最廉价、效率最高的劳动力。再以东南亚国家为例,马来西亚1970年制定了新的引进外资的政策,很快出现大量的外资企业,其中80%是女工,从事电子工业的低技术加工。女工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因此工钱也格外少。由于工厂环境太压抑,工作时间太长,女工中出现集体患歇斯底里症的现象。马来西亚种植园的工人多来自南印度,她们受压迫最深。这些妇女经常受男人酒后的毒打,由于无节制崐的怀孕,流产现象普遍,加之化学药品的影响,妇女的身体状况很差。菲律宾1978年采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菲律宾的特点是劳务输出。菲律宾的女佣在香港有三万人以上,在新加坡有七、八万。菲律宾女佣的文化水平较高,输出的女工中很多是大学生,由于国内无就业机会,收入低,妇女就到国外当女佣,其中很多是已婚妇女,她们放弃自己的孩子到国外当佣人,经常会受到虐待,被殴打和性骚扰。泰国的特点是妓女多。妓女有不同层次,泰国唐人街的妓女档次最低。那里全是童妓,年龄在12-14岁,价格最低廉,接待的嫖客也是最低档次的。泰国的卖淫成了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个创汇途径是出口新娘。新娘被输出到日本农村,在那里由于农村女性移向城市,因此在日本农村人口中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调,泰国输入的新娘解决了农村男性的配偶问题。 (统计数据参见鲍小兰:《不同社会在转型期中妇女就业问题》,载《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天津师范大学1993年版)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妇女所处的受压迫地位。可以说,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以妇女作商品或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现代化等于男女平等吗?市场经济是否是最公平和最人道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妇女组织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妇女在发展中的作用,为她们提供参与发展的机会和途径。妇女们呼吁各国政府正确计算妇女的工作,将妇女不受薪的工作计算在国家经济核算体系中去。妇女们要求各级政府及国际组织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把妇女的特殊需要纳入计划之内。基层妇女组织也在积极活动,从事各种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解决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基层服务项目。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