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5 > 第三期
第三期
追寻变化的轨迹——“冷战后美国国际地位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金灿荣 来源: 时间:2015-06-16
○信 息 追寻变化的轨迹 ——“冷战后美国国际地位学术讨论会”综述 金灿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1995年3月24日至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世界知识》编辑部共同举办了“冷战后美国国际地位学术讨论会”。来自首都十几家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上,实际讨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确定冷战后美国的地位;二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现将会议情况综述如下: 为冷战后的美国定位   随着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与会者的基本共识是,美国唯一超强的地位还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直到下个世纪初,还看不出有哪种力量能够对它进行全面的挑战,更不用说取代它了。 传统上中国国内对于美国地位的主导认识是“相对衰落论”。不少学者不同意此论,他们认为:首先,衰落论者往往用战后初期美国在西方(甚至世界上)特殊突出的地位与后来美国的地位相比较,这是不科学的。战后初期的状况是非正常的,因此这种比较是把特殊与一般相混淆了。其次,衰落主要是指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但是从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开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就基本稳定了。目前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仍然是领先的,而且它在其他经济部门中的潜力很大。第三,美国的调整应变能力很强,80年代率先完成经济结构调整,走在其他发达国家前面,在管理和竞争力方面又恢复了优势。第四,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美国的地位或升、或降、或维持现状,因而不存在一种明显的、必然的地位下降趋势。使用“衰落”一词既不符合事实,又容易误导。 有学者指出,关于美国地位的学术讨论本身要规范化,以减少谬误,方便沟通。主要是做到:先做分门别类的细致研究,然后才得出总的结论;科学地选择进行比较的标准;尽量地量化各种因素。其他学者补充的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美国的问题主要不是经济上的,而是社会方面的;有些问题是各国共同的,并非美国特有的;一国的力量不等于其国际地位,还要考虑其运用力量的意志和技巧;要在冲突中,在力量运用的过程中分析一国的力量;美国的兴或衰对中国都是利弊皆有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等等。 冷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具体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1)军事上,能力不变甚至加强,但是运用军事力量的意愿下降;(2)经济上,大体保持现在的地位不变;(3)政治和文化价值观上,扩张势头加强,但是随着国内问题突出,文化上的扩张将受到自我制约;(4)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上升;(5)在不同地区其地位有升有降,在欧洲地位下降,在东亚则遇到文化挑战之类的新问题,但在中东、拉美等地区却呈上升势头。 把握变动中的中美关系   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而言,维持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与会者的主要判断有:第一,冷战结束后,中美双方都经历了政策调整时期。中美关系的总趋势是走向成熟的双边关系,其利益基础已由主要是对付共同威胁的战略利益转变为双边利益。“六·四”后出现的对抗期已基本结束,1994年中美关系有很大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第二,中美关系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相当时期内中美之间不会互为对手,总的来看是共同性大于分歧。可以对未来中美关系抱谨慎的乐观态度,用通俗语言说是:好也好不到哪去,差也差不到哪去。中美的共同点主要表现为经济上互有需求,并且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可以进行合作。第三,中崐美之间一开始就有磨擦,而关系越深磨擦也就越多。除了诸如人权、贸易、军控、台湾、西藏等问题上的分歧之外,中美之间还存在深层的分歧,包括意识形态差异、文明差异、对国际规则的不同认识等等。其中,台湾问题始终是最大的隐患,是最可能导致双方走向对抗的问题。第四,美国对华政策日益具有这个特点,即把一定的规则引入到中美关系的各个方面。其总的意图不是遏制中国的发展,而是对发展的方向加以规范;不是全面地规范,而是有重点地规范。其手段主要不是对抗,而是合作、融入。 在安全关系方面,前不久发表的美国国防部东亚和太平洋安全战略报告表明,美国的亚太地区安全战略调整已基本完成。通过维持驻军,保持其在亚太地区的领导权和对亚太事务的卷入。在新定型的亚太安全战略中,对中国因素的考虑是大大加强了。 在贸易关系方面,与政治关系的发展相应,中美经贸关系先后经历了1972-1979年的恢复期,1979-1989年的发展期,1989年后进入正常期。近年来双方的经贸磨擦增多,这是必然的,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地位上升的结果,也是双边经贸关系深化的结果。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事实上,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贸易磨擦都在增加。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包括:学习国际贸易谈判的经验和技巧,加强我国的国际贸易立法,加强对谈判对象国的解释、宣传工作,以及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和利用国际多边组织,等等。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