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4 > 第三期
第三期
新书架
作者:英堂等 来源: 时间:2015-06-16
○新 书 架 《中美关系史(1911-1950)》 陶文钊著。重庆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除“序章”及附录“英汉译名对照表”、“参考书目”和“后记”外,正文496页。全书共44.3万字。 这是由我国大陆学者撰写的迄今份量最重的一部系统探讨整个民国时期中美关系史的专著。作者陶文钊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在简略回顾了近代中美关系的大致情况后,本书把重点放在三四十年代中美关系的演进方面,“主要讲的是两国的政治关系”,对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方面也“多少予以涉及”(“后记”)。借助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已刊及某些未刊档案资料,结合当时错综复杂的东亚国际关系的变迁,本书着重研究了中美两大国在这一非常时期如何成为抗日盟国、又如何最终走向对抗的历史。作者认为,从卢沟桥事变到珍珠港事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有对日姑息、妥协的一面,但援华制日的因素在不断增长,并发展为主导方面,“美国政策的基本点不是要通过绥靖日本而苟且偷安。”(第235页)这之后双方结为反法西斯的盟邦,在越来越多的政治、军事、经济交往中,彼此合作、援助、争吵和妥协,结果美国和国民政府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堪称特殊的关系”(第303页)。麻烦在于,美国把蒋介石等同于中国,在1944年秋到抗战胜利这一历史转折关头,由支蒋容共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从1948年秋冬到1950年中,美国除从中国内战抽身、隔裂中共与苏联外,仍继续敌视中国革命,直至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走向对抗的格局。“从那以后,经过漫长的一代人的时光,在遭受一再的失败和挫折之后,美国决策者才开始考虑从根本上调整对华关系,两国关系才开始缓慢解冻。两国都为它们的对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第496页)本书系丁名楠研究员主编《中美关系史丛书》之一。 《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曲折——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 项立岭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除“丛书主编前言”(汪熙)、“本书摘要”、“前言”、“中英译名对照表”、“参考书目”外,正文205页。全书共18.6万字。 这是深圳教育学院教授项立岭的一部新作,系汪熙教授主编《中美关系研究丛书》第11辑(封面误印作第9辑)。本书考察了20世纪初期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为中心的中、美、日关系,其主要观点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中国收回山东权益,但威尔逊中途对日妥协,使中国人对美国长期以来抱有的希望落空,由信任而危机。“就中美关系而言,华盛顿会议较巴黎和会简单。美国在会上自始至终支持中国,并未妥协。”(第204页)美国为中国有代价地收回山东权益出了力。 《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 时殷弘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除“前言”、“英文参考书目”外,正文298页。全书共24.7万字。 这是我国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论述美国与越南战争的学术著作。作者时殷弘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以研究战后美国外交史见长。本书着重考察1954-1968年间的美国对越政策,特别是美国在越南越陷越深的过程及其原因,兼及美国的军事战略、战争方式等侧面。作者认为,美国在这十几年间身陷越战泥潭,其卷入和干涉的规模越来越大,代价亦随之愈来愈高。这场代价过于昂贵、不可能打赢的持久战还使美国“陷入南北战争以来最严重的国内分裂和动乱之中。”(第263页)这场由“一个超级大国对一个弱小民族”所进行的历时最久、耗资最大的战争,其根源在于美国维护和扩大其霸主地位、“遏制”共产主义。“维持美国的威望、特别是美国力量的可信性,是在越南进行干涉和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起巨大作用的一个考虑。”(第292-293页)历史的怪圈恰恰是,“受挫意味着威望受损,因而要维持威望便须投入更多的力量;但这样等于在威望的赌注上加码,于是新的挫折造成更严重的威望损害,这又使新的升级成为必要的。美国在越南越陷越深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此。”(第293-294页) 《美国历史散论》 杨玉圣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除“喜闻雏凤清声”(刘绪贻)、“《美国历史散论》序”(黄安年)、“《美国历史散论》出版纪言”(刘雪枫)、“后记”外,正文387页。全书共30万字。 这是出自我国青年美国史研究者之手的第一部个人文集,选自作者1986-1994年陆续撰就的有关美国史、中国美国学史的论文、札记、评论,计35篇(另有5篇附录),“从一个小小的视角反映了新时期学坛的喜乐悲哀”(“后记”)。 《美国的民族与民族政策》 黄兆群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12月初版。除“前言”、“大事年表”外,正文176页。 作者黄兆群现为烟台师范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教授。“这是一本专门探讨美国民族与民族政策的小书,偏重理论上的勾画和观念上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反应〔映〕了中国大陆学者对有关问题研究的新水平。”(“前言”)该书认为,就性质而论,美利坚民族“仍然还属于一个基于地域意义的广义民族”,但并非多种族、多民族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呈现一种一体多元民族特征的人们共同体。”(第41-42页)美国的民族同化有3种模式,即黑人模式、印第安人模式、移民模式。在作者看来,美国民族政策的基本特征和总的历史定势是,“摒弃民族排外主义,合众为一,放眼未来。”(第159页)美国的民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种族问题,种族歧视是美国民族病的根本症结。不过,“美国各个民族集团的人们,其中包括黑人和土著印第安人,今天已经习惯于在现行国家体制中解决关于自己切身利益的民族或种族问题。合力大于分力,共性大于个性,这是美国的民族定局,也是其民族政策真正成功的地方。”(第170页)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关于美利坚民族性质的历史考#O&察》(东北师范大学1991年)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扩充而成的。 (英堂供稿) Richard Nixon, Beyond Pea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4. 本书是已故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逝世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遗作。书中对美国目前所面临的最紧迫的内政与外交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美国如何重新确立它的国家目标,在冷战后的世界中继续扮演领导角色,以及美中、美俄关系等,提出了见解。在《中国》一章中,他回顾了同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的交往,认为中国领导人对美中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克林顿政府却制造麻烦、助长对抗。指出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认为,在一个超越和平的时代,出于同苏联或俄罗斯毫不相干的原因,中美两国仍需要相互合作。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军事和经济强国,它在东南亚、中东、波斯湾、朝鲜半岛等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不应低估一旦美中关系变为对抗性而不是合作性时,中国损害美国全球利益的能力,美国应以一个大国应该受到的尊重来对待中国。在《俄罗斯》一章中,他认为应支持叶利钦,但不应将其偶像化。美国应与俄罗斯其他民主人士及新一代领导人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俄罗斯将肯定会再度强盛起来,问题是,届时它是西方的朋友还是敌人。在《美国》一章中,他认为美国只有有一个强有力的对外政策,才能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内政策。在美国争取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时,仍必须考虑种种不同的情况。美国主张扩大和平和自由,但是,是在不牺牲其利益和原则的前提下扩大和平,是在不损害和平的前提下扩大自由。 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3. 这是一部阐述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作者以一个个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特别是首脑人物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一部从17世纪法国著名宰相黎塞留到里根执政期间3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世界外交史。作者对于善于充分地运用权力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思想十分推崇,他赞扬黎塞留从不允许道德来阻碍国家利益的做法,并认为好几代统治者都在以黎塞留为榜样。书中对于许多历史事件如18世纪末的政治动荡、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均一带而过或没有提及,但却用大量篇幅分析了1958至1963年的柏林危机,并对尼克松的政绩大加赞扬。作者在书中把美国的外交政策描绘成在理想主义和民族利益之间不断摇摆。他认为,本世纪大部分时间的政策基调是伍德罗·威尔逊确定的,即希望美国成为“行善的国际警察”。只是由于越战的失败,尼克松才放弃理想主义,而通过力量平衡来寻求国家利益,但这个战略转移的完成是在里根时期实现的。作者认为,当今以及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很像梅特涅提出的秩序。认为下个世纪的美国领导人必须为公众提出一个国家利益的概念,必须回答怎样通过维持力量平衡来使该利益在欧洲和亚洲得以实现。 Paul Kennedy, Prepar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3. 作者曾于1988年出版《大国的兴衰》一书。本书的重点是分析当今全球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作者认为,将会对21世纪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性问题是: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民族问题、通信与金融革命、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工业革命和多国公司的发展。全书第一部分对以上问题,特别是人口爆炸、科技革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它将会给人类带来的利弊得失。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这些发展对美国、俄罗斯与东欧各国、日本、中国、印度、东亚地区、穆斯林国家、欧共体等的影响。在第三部分的结论中,作者认为目前世界在经济层次上越来越一体化了,但在政治层次上却越来越分裂。认为教育、提高妇女的地位及政治领导等,是解决21世纪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因素。作者对全球前途所持的看法是比较悲观和极端的,他甚至认为要解决某些国家的人口爆炸,只能寄希望于艾滋病的蔓延。 Christopher Manion, Slick Wille II. Annapolis: Washington Book Publishers, Inc. 1993. 本书是1992年9月出版的《狡猾的威利》一书的续集。书中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了克林顿主宰下的白宫的内幕。内容涉及“白水门事件”、德克萨斯州东北部城市韦科的灾难、克林顿私人律师文森特·福斯特的神秘自杀等事件。从克林顿之妻希拉里对权力的争夺到总统与军队的血缘关系,从健康保险计划的难产,到克林顿总统异国情调的社交活动等等,书中均做了详尽的叙述。克林顿在其两年前打动选民的竞选演说中曾自诩:“我来到华盛顿是为了代表努力工作和遵纪守法的人民。”但作者则尖锐地指出,在美国的政治历史上,克林顿事实上是一位水平最低的总统。 Martin L. Laster, U.S. Interests in the New Taiwa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作者认为,90年代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使美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冒险和机会。在亚洲,政策制定者的最感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台湾的前途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实质上已经使它变成了一个“新台湾”,这个变化大体上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但是,新台湾对中美关系的前途构成了重大挑战,特别是在美国转变其以往对东亚实行的遏制战略的今天。在本书第一部分《新台湾》中,作者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叙述了“新台湾”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它的前途。在第二部分《对美国政策的影响》中,分析了90年代美国对亚洲的政策和战略,美国在新台湾的利益,美国与台湾和大陆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探讨了台湾的政治民主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可能会对大陆产生的影响等。在结论部分中,对新台湾的走向以及它将会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