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91 > 第三期
第三期
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作者:孙海顺 来源: 时间:2015-06-16
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孙海顺   美国是香港制造业的最大海外投资者,长期以来居外来资本的首位。 一、投资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美国资本在香港制造业投资始于1950年。二次大战前香港除造船与制绳之外,没有什么制造业,当时香港是一个渔业和转口贸易港。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实施禁运,香港失去了同中国内地进行转口贸易的主要收入,随着资金和专业人士从中国流入,制造业开始发展。1960年以前,香港的制造业还刚刚起步,所以外资在香港制造业的投资是非常微小的。 从60年代开始,香港的工业经济已显示出活力及多面性,加上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关系,即香港的政治地位有所明确,现状将予维持,外国投资者消除了香港政治地位不安定的疑虑而逐渐为香港的地理位置、通讯系统、基础设施、税制、外汇制度等方面的有利营业环境所吸引,投资开始发展。 从1970年到1979年,平均每年有6项美国资本投入香港制造业。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发展机会,加上香港自身经济的更趋成熟,外资投入香港有了长足的发展,美国投资的增长也明显加快。1980年至1989年,每年平均有9项美国资本投入香港制造业。每年的投资增加额近7亿港元,平均每年增加13.1%。到1989年,美国对香港制造业投资的累计总额达到92.9亿港元(约12亿美元),是1980年时投资额的三倍。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企业达到147家〔1〕。在这147家企业中,雇员超过3.8万人。 美国投资在香港制造业的外来资本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一直居首位。在1980-1984年五年中,美国对香港制造业新增投资30.89亿港元,占同期外商在香港制造业新增投资总额(44.35亿港元)的70%〔2〕。在这一期间内,美国在该行业的投资平均增长率高达18.7%。自1985年起,美国调整其海外投资的地区流向,加快对西欧和日本的投资,而相对减缓了对亚太发展中地区的投资。在这样背景下美资流入香港的速度和规模开始缩小。在80年代后期(1984-1989年),美国对香港制造业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降为8.6%。而同期内日本和英国对香港制造业的投资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9.1%和22.6%。这就使美国资本在香港制造业外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从1984年的53.7%降至1989年的31.2%〔3〕。但是,综合比较,美国仍是香港制造业的最大海外投资者,占全部外来投资的1/3。 美国对香港制造业投资的发展变化,详如表1所示。 与其他外国投资相比较,美国在香港制造业的投资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从企业规模看,美资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表1 近十年来美国对香港制造业投资的发展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投资总额 累计 (亿港元) 23.86 26.07 30.62 34.57 35.76 36.18 61.51 56.59 80.53 76.95 89.07 92.90 占外来投资总额比重(%) 45.1 45.5 40.2 43.6 46.6 46.2 53.7 36.4 41.2 36.4 34.0 31.2   注:1982年以前数字引自历年《香港经济年鉴》,1984年以后数字引自历年香港政府工业署所编的Overseas Investment in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企业的规模可以从企业的从业人数和资本额来衡量。1989年美资在香港的制造业企业的平均雇员人数260人,其中,20人以下的小工厂为数极少,只占5%,20-99人的工厂数占35%,100-499人的工厂数占40%,500人以上的工厂数占20%。而同期内香港制造业全部企业的平均雇员人数仅为16人,外资企业的平均雇员人数(170人)也显著少于美资企业。在企业的资本规模方面,美资企业更为突出,平均资本额为6319万港元,超过外资企业的平均资本规模(5048万港元)〔4〕。可见,工厂规模大,资本和劳动力相对集中,是美资企业区别于其他外资及香港本地企业的一个明显标志。这与美国投资的行业结构有一定联系。 2.行业结构倾斜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 美国在香港制造业的投资,在行业结构上显示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辅的特点。从1989年美国在香港制造业累计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总投资的70%是投向电子、电器、化学和光学仪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其中,对电子行业投资占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总投资的51.1%;美资占香港电子工业外来总投资的55%〔5〕,居主导地位。在香港电子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起了领导作用。美国对香港制造业投资的其余30%是投向纺织成衣、非电动机械、玩具、金属加工、印刷出版和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度较高的行业。 下面的表2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的行业结构及在外资中的地位。 表2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的行业结构(1989年底) 电子 电器 化学 纺织成衣 非电动机械 玩具 金属加工 印刷出版 食品饮料 光学仪器 其他 总计 投资额(百万港元) 4748 823 726 560 501 472 390 238 176 150 506 9290 占美国投资比重% 51.1 8.9 7.8 6.0 5.4 5.1 4.2 2.6 1.9 1.6 5.4 100.0 占全部外资比重% 55.0 23.9 31.3 20.1 31.2 资料来源:香港工业署 : Report on the Survey of Overseas Investment in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990。 注:表中空格数字尚缺。 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侧重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体现了美国在高技术行业的优势。这种技术优势与香港的熟练又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结合起来,使资源达到高效率的配置,既使美资企业效益增加,又促进香港工业的升级、发展。 3.股权结构以美国独资企业为主 股权结构在这里指投资企业中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比例分布。在香港制造业的外资企业中,电子工业与化学工业主要是独资,而纺织工业与食品工业则以合资为主。电子及化学工业在香港的发展主要是由外资引入的,外资占主导地位。美资在港制造业绝大部分是投入电子工业,所以美资企业的独资比例较高。 表3从股权方面划分的美资企业结构 年份 独资企业 美港合资企业 美与非港合资企业 1979年 45(65.2%) 20(29.0%) 4(5.8%) 1985年 80(64.0%) 39(31.2%) 6(4.8%) 1988年 101(63.9%) 48(30.4%) 9(5.7%) 1989年 90(61.2%) 43(29.3%) 14(9.5%)   注:表中括号内百分数为各种企业占当年全部美资企业的比重。 资料来源:香港工业署:Overseas Investment in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986,1989,1990#FK年。 独资企业比例高是美国在香港投资企业股权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如表3所示,1989年香港美资企业中61.2%是独资企业。与此对比,同年香港日资企业中独资企业的比例只有55.5%;英国独资企业的比例只为42.6%。独资企业在全部外商投资企业(589家)的比例为54.3%。美国投资者在资本和技术上占有优势,是他们在香港投资企业中较多发展独资企业的主要原因。 然而,历史地看,美资企业的股权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表现为:独资企业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合资企业、尤其是与香港以外企业合资的比例上升。1979年,美商在港独资企业的比例为65.2%,到1989年这一比例下降为61.2%。美资与香港及其他资本的合资企业则从1979年的34.8%升至1989年的38.8%〔6〕。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美商想通过与香港及其他资本的合资合作,利用后者在人事管理、销售市场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组合,以达到更大的利润。   4.资本结构中用于购买土地与厂房的投资比重在增加 资本结构指投资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间的分布以及在固定资产内部各种形态中的分布。从香港全部外资制造业企业情况看,1989年的外资构成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为59:41;前者大于后者。在美资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为49:51;前者尚低于后者。近几年来,美资制造业企业的资本构成明显发生变化。固定资本在整个美商投资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40.8%上升到1989年的49%。在其固定资本中用于土地和厂房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由25.5%升至30.0%〔7〕。 美国在香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及其变化,详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当年净增固定资产构成 1985年 1988年 1989年 土地与房屋 49(13.3%) 113(19.2%) 312(26.9%) 机器与设备 265(72.0%) 379(64.5%) 667(57.4%) 交通工具 3(0.08%) 9(1.5%) 其他固定资产 51(13.9%) 87(14.8%) 183(15.7%) 合计 368(100.0%) 588(100.0%) 1162(100.0%) 表5固定资产原值构成 1985年 1988年 1989年 土地与房屋 587(25.5%) 951(26.4%) 176(30.0%) 机器与设备 1467(63.6%) 2133(59.2%) 2437(53.1%) 交通工具 22(0.9%) 33(0.9%) 其他固定资产 230(10.0%) 489(13.6%) 777(16.9%) 合计 2306(100.0%) 3606(100.0%) 4590(100%) 注:(1)表中资产值均以百万港元为单位。(2)资料来源:Overseas Investment in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986年、1989年和1990年。(3)1989年的“其他固定资产”中包含“交通工具”项。 从表4和表5可清楚地看到,在1985-1989年美国在香港制造业固定资本投资中,无论是在当年净增固定资产,还是在固定资产原值累计额中,土地与房屋的投资比重都有显著提高。这一事实正在改变过去几年中美资企业的厂房及用地主要靠租用的现象。这表明,美国投资者比过去更注重在香港的长期发展,对在香港的投资信心有所加强。 5.香港美资企业产品以返销美国市场为主 在香港的外资企业的产品销售值1989年达到660.34亿港元,其中64%是出口,36%是在香港本地销售。在外资企业产品出口中40%(达167.04亿港元)销往美国市场。在外资企业中,美资企业的产品销售以向美国市场返销为主。1986年香港美资工厂产品销售额达170.20亿港元,其中49.8%是返销美国市场的,在香港本地市场的销售额只占16.4%〔8〕。同年,香港日资工厂产品销售值为106.42亿港元,其中44.0%是在香港本地市场销售的,18.7%销往美国。1989年美资企业产品返销本国市场的比例,估计已超过50%,日资企业产品在香港本地销售的比重也将提高到一半以上。美、日在港企业产品市场分布的差别表明,美国在港投资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利用香港技术素质高又较为便宜的劳动力资源,使产品达到优质低价,增强竞争力,以美资海外企业的产品来替代本国市场上的外国进口产品。而日资在香港投资主要是为占领香港市场,进而向中国及周围地区延伸。 以上是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的主要特点。作为最大的海外投资者,美国在香港制造业的投资拥有技术与资本两方面的优势,这决定了美资企业资本规模大,投资的行业倾斜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独资企业为主的股权结构。美国企业加强在香港固定资本尤其是对土地厂房的投资,反映了美商的投资信心和长期发展的策略。而通过投资实现美国的资本技术与香港廉价劳动力的结合,降低生产成本,并把国内一些劳动密集度较高的工业转移到香港及周围地区,是美国增加在香港投资的主要动因。 二、美国在香港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若干年内影响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发展趋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下列几个: 1.美国海外投资的调整变化 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正在调整其海外投资流向。由于西欧地区将于1992年建成统一的市场,成为一个在其内部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对外又实行壁垒的经济共同体。为了在1992年之前及共同体建成后初期打入这个庞大的自由市场,美国公司于80年代后期即加快对西欧地区的投资,相对减缓对其他地区的投资,这一投资趋向的变化随着1992年的来临而加强。这已经并且将继续影响到美国对亚太地区投资的增长,成为制约美国对香港投资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两年来,美国对香港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率下降与这一因素密切相关。今后几年内美国海外投资流向的调整将继续影响其对香港制造业投资的增长。 2.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其对外投资 1989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并于去年第四季度陷入经济衰退之中。目前,美国经济还没有走出衰退。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或处于衰退阶段的情况下,国内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相对减少,因此导致国内过剩资本的形成和增加。这将扩大对外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促进美国的对外投资。这也将成为促使美国在今后一、二年内增加对香港投资的一个因素。 3.过渡时期内香港的经济与政治状况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能否顺利实现这一历史性过渡,不仅关系到香港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且对外资在港投资有直接的影响。 从经济方面看,近年来,香港的制造业正面对成本上涨令竞争力削弱的威胁。亚太区其他新兴工业国在面对同样威胁的情况下,更多地是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香港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必然要经历结构转变。1990年6月的《恒生经济月报》分析道,这种转型有三种方式可达到,一是将制造业重点转向发展一些较复杂的工业;二是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三是将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迁往外地。前两者皆需要更高技术、科技及更多资金,而香港制造商在结构转型中大多选择了第三种方式。香港的制造业在衰 变。驻港美国总领馆在1990年4月的一份报告中说,未来投资者会慎重考虑,香港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结构以及有素养的人力资本,能否补偿当地成本的提高。报告最终还指出,香港的制造业的重要性正在减弱,而服务方面的重要性正在强化,香港正恢复它的传统的贸易中心的作用,以及担当一个新的外国技术与投资通往中国的管道的角色〔9〕。这个分析暗示着美资不会在香港制造业有过大的投资增长。但是毕竟美资企业在资本与技术方面相对密集,受工资与地价成本上升的影响相对较轻,因而对高层面的制造业投资仍会有所增加(美国原计划于1990年对香港制造业增加0.94美元的投资)〔10〕。只不过这种投资不会像对贸易、金融以及对美商兴趣正浓的香港基建与环保工程那样同步而已。不管怎么说,随着美国越来越重视香港在东南亚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开拓中国市场的意义,美资在今后几年内仍会对香港有可观的投资增长。 从政治方面说,香港在主权过渡时期是否维持政治稳定,对外国资本的流入与流出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1997年的临近,许多外国资本对香港未来政治稳定性的担忧增加,对在香港投资表现审慎,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开始将公司总部迁出香港,对投资结构也有调整,更多地投向金融、贸易、服务业等行业及短平快项目。而较少投向中长期的、高技术产业。相对于其他资本,美国资本仍比较注视在香港的资本技术型行业的投资。但是,香港未来政治环境状况对美国在港投资仍将是一个影响因素。 综合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内美国对香港投资仍将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但增长率将比80年代上半期有所下降。 注释: 〔1〕香港政府工业署:Overseas Investment in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990。 〔2〕香港政府工业署:Overseas Investment in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986-1990。 〔3〕同〔2〕。 〔4〕根据香港工业署1990年外国投资报告资料计算。 〔5〕同〔4〕。 〔6〕根据香港工业署Overseas Investment in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985-1990年报告资料计算。 〔7〕同〔6〕。 〔8〕1987年《香港经济年鉴》。 〔9〕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Investment Climate Statement。 〔10〕香港《明报》1990年5月30日转引自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分析资料。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