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国美国学的信息建设
作者:汪熙
来源:
时间:2015-06-16
重视中国美国学的信息建设 【注释】这是作者为杨玉圣、胡玉坤同志编《中国美国学论文综目(1979-1989)》一书所撰写的“序”。该书近期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注尾】 汪 熙 在当代,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包括文科与理科),除了高质量的论文与著作以外,提供信息的规模与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其实,道理很简单。就以研究历史来说吧,要探索一个问题,首先就要把前人研究的得失弄清楚,这样才能探明已达到的水平,吸收已有的成就,并通过发掘资料和分析比较,力争超过前人的水平。因此,在这个领域中,及时提供系统的、可检索的前人研究成果的信息,就成为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道理在逻辑上是很清楚的。遗憾的是,有些人并不承认这个逻辑,认为事情没有那么复杂,抓住几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论文和专著,就大做文章。这就难免会“炒冷饭”,在前人早已解决的问题中打圈子。不承认这个逻辑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不屑于做提供信息的工作,认为这是“初级”工作,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我们常讲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但信息离开了它所能提供的内容,就变成毫无意义的事。信息社会之所以可贵,就在于能借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现在主要是电脑工程)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内容。没有内容的信息就不成其为信息。即使最先进的电脑,若没有输入,在屏幕上所显示的仍是一片空白。信息的内容是怎么来的?它是多少人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初级”工作,是只有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 目录学本来是我国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得不重要了。“东学西渐”,倒被洋人捡去当宝贝。一些造诣很深的欧美学者(如费正清、费维恺、刘广京、史坚雅……)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都曾经潜心于编制专题书目,并都作为重要学术成果出版。法国的高第埃终生从事编辑东方学书目,谢世以后,他的后辈把这本书一代一代编下去,竟成为法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传统。“你在鼓吹月亮是外国的圆”,也许有人要提抗议。非也。我只是想说明,若干年来,我国虽也做了一些目录索引工作,但就选题、规模和系统化来讲,还差得很远;但外国人却认真地做了,而且卓有成效,如此而已。 #M1重视中国美国学的信息建设#m #M2美国研究#m 从过去到现在,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中美关系既有冲突的一面,又有和谐的一面。因此,要加强相互的了解和研究。遗憾的是(又是一次遗憾),根据近10年的统计,美国研究中国的成果数量几倍于中国研究美国。这对我们很不利。美国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定性的。一定要这样做,就未免简单化了。不是常常说要知己知彼吗?别人对我们了如指掌,我们对别人却模模糊糊,打起交道来是要吃亏的。 正是从上述意义出发,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美国学论文综目》问世。编辑这本书,没有多少类似的先行成果可以凭借,等于平地起高楼,是够艰辛的。我自己想编一本包括中、英、日文献的《中美关系史百年书目》,搞了几年,还没有眉目。此中辛劳,我略知一二。杨玉圣同志等花了两年时间,锲而不舍,编成这本覆盖10大类的中国研究美国学的论文综目,说它是我国研究美国学的一个里程碑,也不为过分。这是一个好兆头,它表明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终于开始合乎逻辑地运转起来了。事情总是两方面的,那么美国研究中国学的情况又如何呢?在这一方面,系统的书目还没有做出来。杨玉圣同志春秋正富,学有根基,希望他和有识之士能继续编辑一本美国研究中国学的综合书目,填补这一个空白,那就更是功德无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