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出版物>美国研究>1987 > 第一期
第一期
美苏在战略武器上的斗争
作者:吴展 来源: 时间:2015-06-16
美苏在战略武器上的斗争 吴 展 一、核武器的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美国把两颗小小的原子弹投到日本,使广岛和长崎的40万人口死伤近半。40余年来, 这种武器给世界造成了深远复杂的巨大影响。人们认识了它的厉害,奔走呼吁,提出种种建议,竭力避免灾难的重演。甚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在为控制核武器而往复谈判。但是这一切努力,迄今未能消除它对人类文明和生存的威胁。人们无法抛弃核爆炸知识,不能学《天方夜谭》中渔夫的样子,把放出瓶子的妖魔再哄骗进瓶子里去。 战后,美苏关系成为国际上的主要矛盾。其中问题之一就是核武器。美国有了原子弹,苏联不甘落后,果然到1949年也成功了。几年后,双方都造出了威力更大的氢弹,即热核武器。从此,你追我赶,形成了核竞赛。英、法和中国随后也掌握了核武器,不过他们的家伙比起美苏来,终究是小巫见大巫。 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的核当量〔1〕仅一两万吨,氢弹则有几十万到几百万吨,最大的曾达到几千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消耗的炸药,总共不到600万吨!目前美苏各有大小核弹(炸弹和弹头等)2.5万至2.8万个,总计核当量各约为七八十亿吨。〔2〕 一个百万吨级的氢弹在大城市上爆炸,可立即使数十万人伤亡,并将数千吨放射性碎屑和灰尘抛上天空,再落回地面,使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遭放射性污染,危及生命。如一国的多数城市受到核攻击,则它们难以相互支援,幸存的人又将面临饥饿和疾病。结果慢慢死去的人数,将比当场炸死的人多得多。 最近还出现一种“核冬天”的理论。美苏若共爆炸50亿吨当量的核弹,其所掀起的尘埃和烟雾中的大量细小粒子,上升高空,漂浮全球,阻隔阳光,使地面温度下降30℃—50℃。降温可持续半年至一年,产生世界生态危机,使生物多数死亡,粮食绝收,甚至人类面临灭绝。有人说,实际降温仅10℃—20℃,只能算“核秋天”。然而即使如此,全世界也会因而出现粮食大减产。 威力如此之大的核武器起着不一般的作用。它既威胁和平,却又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和平,因为美苏都畏惧核战争后果而不敢动手。它似乎能保障一国的安全,却引起了更大的不安全感,因为谁都无法免遭核战争的摧毁。它样子吓人,但又常常吓不住人,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种武器是不可轻易使用的。 二、战略进攻武器 战略武器有进攻的,也有防御的。战略进攻武器有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和核潜艇中的潜射弹道导弹〔3〕, 都是远程的核武器,其作用是打击敌大后方,摧毁战争潜力。用于战场近距作战的战术进攻武器,有的也是核武器,本文不赘述。 战略轰炸机航程可达1万公里,不过速度慢,需飞10小时。它们最近装备了巡航导弹〔4〕,可在防空火力之外实施攻击。将来还有贴地面飞行的飞机和雷达难以察觉的隐身飞机。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很快,半小时可飞1万公里。这种武器都藏匿在坚固的地下井中,以保安全。现在,美苏都采用了多弹头分导技术,分别击中不同目标的弹头,偏差仅200—300米。由于地下井已不保险,两国又在研制公路或铁路机动型导弹。部署在核潜艇中的潜射弹道导弹利于隐蔽,但命中精度不高。经努力,美国的潜射导弹精度已接近打击地下井的要求。苏联则进展较慢。 50至60年代,两国的战略武器曾不断增多,但以后竞赛重点转向质量,数量变化不大。如以弹头计,则数量显著增加,但总核当量也大为减少。随着命中精度提高,大当量弹头已无必要了。 前述核弹数是总数,如只计算战略进攻武器,则每方只有1万至1.2万个。打核大战需要多少核弹?美苏都有值得攻击的目标三四千处,包括1000多个导弹地下井,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工厂、油田、水坝、电站、桥梁、交通枢纽等。如对每个目标打一个核弹,不过用去总量的几分之一,已足够基本毁灭美国或苏联了。说现有核武器能毁灭世界数十次,未免夸大,但说能消灭美苏各几次,则非无稽之谈。人们把核武器超过需要的情况称为“超杀”。 表一: 美苏的战略进攻武器和中程导弹 战略轰炸机 洲际弹道导弹 潜射弹道导弹 中程导弹 架数 核弹数 导弹数 弹头数 导弹数 弹头数 导弹数 弹头数 美国 341 4000 1020 2200 648 5800 320 320 苏联 450 2000 1398 6800 960 2400 541 1423 注:核弹数非常粗略,中程导弹数包括100枚待拆除的老式导弹。 表二: 美苏核武器当量的分布(亿吨) 国别 核武器 美 国 苏 联 洲际和潜射弹道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 15.2 12.2 43.3 36.2(重型占31.8) 战略轰炸机 26.5 17.5 中程和战术导弹、核炮弹、 一般核炸弹等 23.7 19.2 总计 65.4 80.0   表二绘出了美苏两国核当量的大致分布。从中可以看出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当量占总当量的45%,占战略进攻武器当量的60%,而这种导弹的近九成又是重型的多弹头导弹。所以它们是苏联的王牌,使美国相当畏惧。反过来苏联也害怕美国的战略进攻武器,因为其质量和命中精度是苏联一时望尘莫及的。    三、战略防御武器 自古以来,有攻就有防。战略防御武器是战略进攻武器的对立面,不过前者将是常规的,而非核武器〔5〕。 战后初期的战略防御主要是对付轰炸机。美国从40年代到50年代建立了庞大的防空体系,包括大量警戒雷达、歼击机、防空导弹和几套半自动防空指挥系统,共花费了10年时间和数百亿美元,后来却觉得用处不大,因为它对付不了弹道导弹,反而易遭它们的攻击。露在地面的雷达和半自动防空指挥系统如被摧毁,全部防空体系即将瘫痪。另一方面,苏联的战略轰炸机力量较弱,不值得大力对付。因此,从50年代后期起,美国对防空体系的兴趣逐渐低落,其经费也不断下降,最后停滞在一个低水平上。 苏联同美国相反,对防空的兴趣 一直很浓厚,自50年代起逐年增加防空投资。现在苏联已建立起庞大的防空系统。为突破苏联的防空,美国部署了洲际弹道导弹、空地导弹、电子干扰技术等。到1965年,美国认为苏联的防空已不足虑,于是把突防的投资大大减少。进入80年代后,美国感到有必要再次作出努力,来对付加强了的苏联防空,于是开始部署巡航导弹和新型轰炸机,使突防的投资又急剧上升。 战略防御的第二件事是对付弹道导弹。美苏从50年代末起即研究反导弹武器。他们用了10多年工夫,才初步解决从地面发射拦截导弹击毁来袭弹头的问题。美国于70年代初建立起一个保卫洲际导弹发射场的反导弹系统。苏联也建立了一个保卫首都莫斯科的反导弹系统。但是,反导弹仍未过关,因为新出现了许多突防措施。例如:来袭导弹能够释放多个弹头和大量假目标,使雷达难于应付,此外暴露于地面的雷达也易遭弹头攻击。因此,美国旋即把那个系统拆除,但苏联却保留莫斯科反导弹系统至今。 然而双方并未停步。美国继续研究了10年,获得较大进展。除了改善从地面发射拦截导弹的终端防御外,美国还研究了空间反导弹技术,即在空间部署许多武器站,装载激光、粒子束、电磁轨道炮、拦截导弹等武器,组成两三层防线,并利用卫星提供的信息,攻击袭来弹头。其优点在于能够在敌导弹一从大气层下冒出来即进行拦截(这时弹头和假目标还未被释放,是最有利的时机),并能绕开雷达的某些难题。里根总统于1986年3月发表演说,号召进行反导弹新技术的研究,并称之为“战略防御倡议”,即SDI。所谓“星球大战”,指其中的空间武器〔6〕。SDI现处于研究阶段,着重研究单项技术,还不能组成有效的武器系统。美国打算到1990年完成可行性研究。终端防御是老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故有可能在本世纪部署。然而,空间反导弹武器却有大量技术难题,除了从空间发射拦截导弹有点可能外,其他绝非本世纪内能够解决的。所以其部署恐怕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了。地面反导弹系统虽能较早实现,不过它作用不大,美国未必会部署。 苏联则不但对其莫斯科反导弹系统不断改进,也研究了空间武器,其路数同美国相似。 反导弹技术虽还不成熟,但它包含多种尖端技术,大都能用于其他领域。例如,高级计算机、集成电路、红外线、激光、精密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新型材料,既能用于改进常规武器,也可以推广到民用。虽然转入民用不如直接投资于民用,但一资多用还是有益的。特别是在美国,资本家一般不愿向风险大的技术投资,故政府投资于军用技术,再转民用,很受企业界欢迎。英国、西德、日本等参加美国的SDI的原因即在于此。不参加怕技术落后。苏联则得不到这种好处,因为它的制度不利于军用转 民用。 空间反导弹武器虽是防御性的非核武器,但其部署使空间军事化,破坏了和平利用外空的国际准则,并必将使军备竞赛升级,使国际局势更加紧张,因而在全世界遭到了怀疑和反对。 四、攻与防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个讲矛与盾哪个更厉害的故事,其结论是差不多。但是就核武器来讲,攻远比防占优势,因为核武器的威力太大,而防永远达不到百分之百,只要漏进一两个核弹,一座大城市就要遭殃。若要保卫地下井中的导弹,倒是有一定效果,因为只要部分地下井未被破坏,就可进行反击,使对方承受不了。所以反导弹保卫城市不行,但可以增大战略进攻武器的生存能力。 (一)核威慑 二次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战略都是核威慑,就是以核威力来慑服对方。因此双方都尽力夺取核优势,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核武器竞赛。其结果是美苏间的长期核均势。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不敢发动核战争,因为打起来必然同归于尽。40余年来,世界大战始终未发生,核威慑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核武器并非影响战争的唯一因素,人心向背、经济利害、国际关系、备战情况等都起一定作用。战后初期,美国独家掌握核武器,执行着“大规模报复”的核战略,却未发动核战争,就是证明。 60年代,苏联的核武器数量逐渐赶上美国,于是美国把核战略改为“相互确保摧毁”。其大意是,你如发动核战争,必先打我核武器,以防报复(第一次打击);而若我核武器剩下的数量仍足以给你的城市造成无法忍受的损失(第二次打击),你就不敢进攻。 由于双方核武器达到了“超杀”能力,核战争越来越没法打了。但军方总是要考虑打的,于是美国又在“相互确保摧毁”中引入了“灵活反应”的概念。就是把核战争分成若干级。最低一级仅打击对方的核力量的一部分,然后根据情况升级,直至最高一级——全面核打击。如果对方在某一级认输了,就不必再升级。就是说如果威慑无效,就逐步实施核打击,目的是尽量避免全面核战争,但要让对方明白,在生死存亡关头,美国不惜打核战争,因此对方不能为所欲为。这种做法是不可靠的,因为一旦开始,就很难刹车。 用核威慑来保障和平与安全,虽有一定的效果,却只获得了“恐怖的和平”,人类仍然生活在毁灭的威胁之中。这种和平是不稳定的,核战争仍然有可能发生。于是人们自然会想到反导弹的战略防御。不幸的是,这种防御一直是失败的,而且近期内成功的希望也甚渺茫。 上面讲过,反导弹系统能对洲际弹道导弹起某种保卫作用,因而有助于加强核威慑能力,但美国会不会这样做是有疑问的。就在里根发表“星球大战”演说的同一年,他委派斯考克罗夫特将军领导一个包括一些最优秀专家的委员会,来研究美国战略力量的现代化问题,其中涉及地下井是否易受打击的问题。委员会的结论是,轰炸机、导弹核潜艇、洲际弹道导弹这种三位一体的战略力量仍然安全,因为三种武器的条件各有不同,不会在同一瞬间受到打击。如一种武器受打击,另两种可以反击,所以不存在易受打击的问题。既然如此,美国又何必大破费来专门保护洲际弹道导弹呢?恐怕SDI只有用来保卫城市和资源,才有价值。 (二)SDI是攻击地面的武器吗? 任何武器都有攻防两面。即使一块盾牌也可用来砸对手的脑袋。空间武器的主要用途是打来袭弹头。乍看起来,它处于制高点,似乎可以攻击地面,甚至于能控制全球的战场。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核弹头在外层空间飞行,无空气阻隔,而且本身也脆弱易毁。即使这样,目前空间武器的能量和其他技术性能仍达不到摧毁弹头的要求。 空间武器攻击地面时,受大气的影响很大,因此难于实现预期的目的。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统称射束武器。就激光武器来说,即使天气晴朗,光束也将衰减和偏移。如遇云雾,激光就透不过去。粒子束武器的粒子若带电,则会因同性电相斥而扩散;若不带电就会在碰撞空气分子后立即带电,并迅速扩散。结果,激光和粒子束通过大气后,其破坏能量都大为降低;同时,地面目标多半比弹头坚固,故所需破坏能量必须提高。一减一增,就使用于打弹头的武器打不了地面。要打地面,就得增加能量,从而提高成本。 另一类空间武器是动能武器,包括电磁轨道炮发射的弹丸和空间发射的拦截导弹。它们依靠本身带有的红外线跟踪器,寻觅导弹及弹头的热源,以命中目标。然而在进入大气层后,它们必然因与大气摩擦而在表皮产生高温,无法寻觅外部热源。同时由于受空气动力影响,它们的弹道也必然有较大变化,从而使命中偏差显著增大。所以这种办法也不可行。 上述武器攻击地面的结果,不过是在目标上打个洞,最多引起火灾,比起核武器来,威力差远了。核武器不需直接命中,而且摧毁面 积很大。把核武器部署在空间虽然效果好,但比战略进攻武器并无优点,况且身居明处,极易遭到攻击,人们何必花费巨款去舍近求远呢?有人争论说,让SDI起双重作用总可以吧!问题是,攻击地面必须增加SDI的投资,其结果充其量只能起攻击地面的辅助作用。同时,空间站装载的燃料和弹药有限,把它们消耗在地面上,SDI就无法承担反导弹的任务了。总之,用SDI打击地面不是一个好主意。 (三)苏联对SDI的反应 苏联对美国的SDI反应十分强烈。他们虽然也在研究空间武器,而且在用卫星反卫星的系统上已获得初步成果,却极不愿在“星球大战”方面争夺优势。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只及美国的一半弱,要部署同美国一样多的战略武器,其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必然比美国高一 倍,况且苏联的科学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所以苏联在这场竞赛中倍感吃力。现在,苏联的经济情况不妙,生产增长率逐年下降。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甚至同美国争个平手都做不到,又如何能取胜呢?因此他们近期的工作重点是 尽快改善经济状况,而军备竞赛,特别是最费钱的空间武器,就成了肩膀上的沉重负担,必须尽快减轻。 美国也同意裁减战略进攻武器,并且特别希望减少苏联的重型多弹头导弹,但是坚持不肯停止对SDI的研究。因为美国想利用对手的弱点,使他在大炮和黄油的选择上处于两难的境地。 针对美国的态度,苏联扬言要采取对策。就是在战略进攻和防御两方面都作出反应。在战略进攻武器上,他们能做什么呢?无非是增加数量和改进质量。增加数量是最笨的,但补偿被击毁的核弹头,从而保持原有的进攻力,也是最吓唬人的办法。 按SDI的设计,要部署三层拦截线,其中每一层能击毁来袭弹头的90%,三层总共能消灭99.9%。如果是这样,苏联就必须把弹头增加1000倍,才能保持进攻力。这当然是办不到的,而美国恐怕也一时难以实现那样高的拦截效率。如果把效率降低到每层50%,那么弹头打了三次对折后,剩下12.5%。应当说,经过努力,这样的效率是做得到的。若还做不到,美国恐怕就不会部署。但是苏联要保持进攻力的话,就必须把弹头数增至现有数的八倍,这自然也是不现实的。由此可见,单纯依靠拚数量的对策是不可取的。大量增加核武器不仅在经济上难于负担,而且在政治上也会引起严重的问题。苏联大概不会出此 下策。 美国提出过一种理论,说反导弹必然促使对方增加导弹的数量,不限制反导弹就无法限制导弹,并说服苏联接受它,作为1972年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根据。笔者看来,这种理论未必完全符合实际。在美国拆除了已建成的反导弹系统后,苏联仍保留其莫斯科反导弹系统,并不断加以改进。对此,美国并未增加其导弹数量,哪怕尚未达到双方协议的限额。轰炸机的情况也类似。尽管苏联不断增强其防空系统,美国并不用增加飞机数目的方法,而主要依靠改善进攻武器的突防能力,来抵销苏联的防御。 现在我们已转到第二种对策,即改进质量,或加强突防能力。对策可能有这样一些:缩短发动机工作时间,以减少弹头释放前遭拦截的可能性;使导弹和弹头自身旋转,从而激光不能持续射在一点;外覆涂层,降低激光等的杀伤力;研制迷惑雷达及光学或红外线探测器的假目标;在空间部署太空雷,以击毁SDI武器站,等等,不胜枚举。此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用反卫星武器来直接攻击“星球 大战”系统。由于空间武器站常年处于明处,所以比地下井或导弹潜艇更易遭到攻击。这也可以算得突防措施之一,因为只要部分空间武器站被消灭,进攻导弹就能够乘虚而入了。 改善进攻导弹的质量,提高突防能力,看来是对付SDI的最有效、最合算的措施。尽管美国也会采取反措施,使苏联的措施不能百分之百成功,但是苏联大概会以走这条路为主。我们不能排除苏联增加进攻导弹数量的可能性,但即使增加也不会很多。 苏联在防御方面会怎样反应呢?美国只有在SDI达到较高效能(包括对付苏联的突防)后才会部署。但一旦部署,苏联若仅满足于改善进攻能力,而不搞防御系统,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因为美国随时可不受阻地发动核攻击,而苏联的反击却必遭SDI火力的拦截。美国既能攻又能守,而苏联则只能攻不能守。所以,只要美国坚持SDI,苏联就不得不在防御系统上奉陪。不这样做,苏联必将处于劣势。这是毫无疑问的。 苏联不能学美国不重视防空系统的样,不去建设反导弹系统。导弹威胁对苏联来说,并非次要问题。虽然他们曾宣传要用突防措施来对付SDI,其费用比SDI低几倍,但笔者不相信他们会因此放弃反导弹系统。不然,又何必对SDI感到那样紧张? 五、战略武器谈判 1972年美苏经过长期谈判,签订了冻结战略导弹数量的临时协议和限制反导弹条约;1979年又签订了限制战略进攻武器条约,规定了这种武器的总限量、多弹头导弹加巡航导弹轰炸机限量、重型多弹头导弹限量。由于苏军入侵阿富汗,美国国会未核准这项条约,但双方事实上予以遵守。〔7〕以上仅是冻结实有数量。后来谈到裁减,就困难重重。其症结是,美国要求大量裁减重型多弹头导弹,苏联要求停止SDI,以及中程导弹问题。 去年以来,苏联几次让步,同意把战略进攻武器削减50%,但以停止SDI为条件。美国则坚持SDI,说他现在搞的是研究,而限制反导弹条约所禁止的是研制、试验和部署,并无矛盾。后来苏联同意在实验室内搞研究,美国却一定要到空间去试验。 中程导弹不是战略武器,但影响谈判。苏联部署了441枚能打欧亚全境的三弹头SS—20导弹,引起西欧恐慌。美国无此武器,英法有一点,但质差量少。因此西欧要求美国代表他们与苏联谈判拆除SS—20,不成就让美国在西欧部署同类导弹。苏联先不同意拆除,后同意减少到与英法中程导弹相等。由于英法反对把他们的武器同美苏武器挂钩,谈判陷于僵局,美国开始部署。苏联一怒之下一度退出全部谈判,后又同意不挂钩,但必须停止SDI。 最近苏联又让步,中程导弹可不以SDI为条件,同意五年内消除欧洲的270枚SS—20,苏联可在亚洲领土上,美国可在本国保留100个中程导弹弹头。这样,尽管西欧对美国撤走中程导弹还有疑虑(因为还怕苏联居优势的近程导弹),美苏在具体条件上尚有争执,但双方在一定时期内达成中程导弹协议是可能的。 美苏战略武器谈判还有较大的困难。尽管双方都有妥协的愿望,但达成协议并非易事。苏联亟欲减轻军费负担,加速经济建设,并特别想严格限制空间武器这个耗资巨大的项目,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提出一连串引人注目的核裁军建议。由于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全世界的和平愿望,所以颇令美国被动。但是美国看准了苏联的痛处,非用SDI来压对手作最大的让步不可,何况美国军界和企业界也不愿停止这种研究。 尽管SDI的部署还不能在近期实现,但对它的研究却在美国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因此不可能停下来。美国总统里根目前正被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搞得焦头烂额,而且任期所余无几,因此难有重大作为。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为了争取美国妥协,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再让下去,恐怕会遭到军方和强硬派的激烈反对,因此回旋余地也不甚大。看来双方未必能够迅速达成协议。 六、谈判前景的展望 全面消灭核武器是全世界人民的正义要求,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管核威慑有多大的作用,但只要这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仍然大量存在,人类就有遭到浩劫的危险。现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在激烈地争夺全球优势,并为此而进行着核武器竞赛。在他们都有需要的情况下,这种武器是消灭不了的。从历史看,一种武器,只要有人需要,那么除非被更好的武器取代,从来都消灭不了。弓、箭、刀、矛之所以被淘汰,是因为发明了威力更大的枪炮。12世纪时,罗马教皇英诺森认为新发明的弩的杀伤力太强,不人道,因此发布敕令,宣布它“为上帝所厌恶”,并禁止使用。但是教皇的权威制止不了弩的推广。武器不能靠主观愿望来消灭,不过它的数量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些或少些。 几年后,核武器和空间武器的限制与裁减也许能实现。 (一)战略进攻武器削减50%是可能的,也是合乎逻辑的。因为,一方面,美苏双方,特别是苏联,都希望在一定条件下减轻军费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他们拥有的战略进攻武器都已达到“超杀”水平,都能毁灭对方若干次,就是说多余了,再增加数量,实无益处,若减下一半,也毫不影响毁灭对手的能力。由此看来,裁减就不是不能设想的了。 (二)中程导弹大部分拆除。SS—20在美苏核对抗中本来作用不大。它只能威胁西欧和亚洲国家,却打不到美国。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对苏联相当不利。美若用此武器攻苏,苏只能用战略进攻武器反击美,而这样做必将引起 美以同样的手段报复,所以决心不容易下。看来,苏联可能会同意以不要中程导弹为上策,反正他还有居优势的常规力量和大量近程核导弹,对付西欧不成问题。这也是西欧国家之所以先要美国同苏联谈判拆除SS—20,而如真的拆除又不太愿意的原因了。近程导弹可从东欧打击西欧,而西欧及美国驻西欧的同类武器却打不到苏联,其战术轰炸机也难逾越苏联的防空。所谓拆除中程导弹主要是指部署在欧洲的。至于亚洲部分的SS—20,苏联必然会千方百计保留一些,以便作为一张牌来对日本和中国施加压力。 (三)SDI的矛盾在于如何解释反导弹条约。研究、研制和试验是发展新武器的三个阶段。研究是弄清新技术的可行性,为此必需进行实验室内的、外场的以至空间的试验。研制是设计和试制武器的原型样机和试验样机。这一过程自然也包含各种实验。第三阶段是试验,即将试制出的武器系统全部运入靶场,进行接近实战的打靶试验。三个阶段互有交叉,但基本上可以区分。反导弹条约虽未禁止研究,却未把试验问题说清楚。 如准许在研究中做某些空间的试验,问题可迎刃而解。研究性试验用的设备一般是借用已有的东西,加点改进,而研制性试验则使用专门设计的新设备。两者的差异不难用现代化核查手段来判明。但是,有些新技术,例如激光,并无现成的东西可用,一上来就得做新的,不过它们的性能不应接近武器的要求,否则就成为原型样机了。因此可以写出条文来规定新设备的限度。尽管美苏在矛盾中会对条文作不同解释,有些研制性试验会被说成研究性试验,但只要能把全系统试验和部署卡住,基本目的就达到了。 空间武器的确会损害空间的和平利用,但它不太可能在二三十年内部署,并不构成近期的威胁 。〔8〕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这种新武器技术,除非被证明不可行,必然会无法阻挡地发展下去。苏联并非不想搞空间武器,只是怕卷入花钱极多的竞赛而已。如果是这样,那么双方协议在10年左右期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各种研究性试验(包括空间的),而不进入研制阶段,这应当是行得通的。实际上苏联的谈判代表团前任团长卡尔波夫已非正式表示过,研究可不限于在实验室的墙内进行。目前围绕SDI产生的吵吵嚷嚷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舆论哄抬起来的。大家都对SDI的作用和现实性作了过分的估计。一段时间(也许几年)后,大家可能冷静下来。美国方面会发觉SDI不现实,从而不增加甚至减少投资。苏联方面也会因亟欲降低军费,而进一步妥协。至于地面发射拦截导弹的反导弹系统,则可根据《条约》规定去研制和部署。对此,双方并无争议。 (四)__反对核战争的运动,对核裁军起着推动作用。大规模毁灭性的核武器和核战争遭到全世界人民几乎一致的反对。人们奋起保卫和平,要求美苏两国率先大量裁减核军备。参加这一运动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千差万别的动机和目的,因此不可能采取协调而有力的行动。然而,他们的斗争毕竟对超级大国施加了巨大的裁军压力。 以上四项推断给核裁军的前景涂上了乐观的色彩,但绝不意味着美苏协议可以一蹴而就。逻辑学中有所谓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上述推断如果都不错,也只能说是具备了一些必要条件。要满足大规模核裁军的充分条件,还必须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一)在美苏拚命争夺军事优势的情况下,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大规模裁减核武器和限制空间武器的具体妥协办法。 (二)缓解美苏各自国内利益集团在核裁军上的矛盾,特别是军事—工业集团的阻力。 (三)协调美苏与各自盟国在裁军问题上的歧见,特别是西欧各国怕美国中程导弹拆除后,出现苏优势战术核武器及常规兵力威胁问题。 解决 这些问题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所以,即使目前存在着一些有利于核裁军的条件,谈判也不会马上成功。目前双方始终不把事情做绝,总给谈判留有余地。看来,美苏在较长时期的酝酿和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大量裁减核武器的协议是有可能的。 达成这种协议当然不意味着核武器会随即退出历史舞台。美苏将来的核武器可能比现在的少得多,但其质量也会强得多。弹头总数也许会增加,但总当量反而会减少。原因之一是命中精度提高后,当量可以降低。原因之二是小弹头的爆炸效率低于大弹头,一个大弹头换成总重量相同的几个小弹头,其总当量随着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核威慑仍将在核战略中起主要作用,战略防御只能屈居辅助地位。 历史究竟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指爆炸力相当于多少吨TNT而言。 〔2〕此处及表一、二中的核弹和核当量数字是依据一些参考书中的数据推算得出的。 〔3〕弹道是指导弹发动机熄火后,弹头像炮弹那样,按抛物线飞行。 〔4〕巡航导弹依靠弹翼的升力在大气中水平飞行,其射程近3000公里。 〔5〕美国已淘汰早期在防空和反导弹系统中用的核武器,苏联可能还有一点。 〔6〕空间武器主要用于反导弹,但也可以用于反卫星。苏联在早期曾研究过将核武器部署在空间轨道 上,以攻击地面,即部分轨道武器,但这一方案后来被放弃。 〔7〕最近美国部署第131架巡航导弹轰炸机,超过了上述第2项限量。美总统里根公开宣布,美国不再遵守《限制战略进攻武器条约》,因为苏联已破坏了这项条约。苏联则矢口否认。 〔8〕美国防部最近建议,在90年代中先部署地面和空间发射的拦截导弹。由于它们速度慢,在敌导弹释放弹头前的短时间内加以击毁比较困难,在弹头释放后拦截的效率也不高,因此必有不少弹头漏网。看来美国未必会这样做。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